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訴訟法論文 >

犯意引誘型偵查的認定與證明:實務觀察與理論反思

發(fā)布時間:2018-05-15 12:26

  本文選題:證明 + 主觀審查基準 ; 參考:《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摘要】:通過實務觀察發(fā)現(xiàn),在犯意引誘型偵查的認定與證明問題上,我國法官目前傾向采取主觀審查基準。在這種基準下,法官較多考慮源于被告人的因素,甚少對偵查人員的偵查行為進行評價,且僅依據(jù)某個單一因素即做出判斷的現(xiàn)象較為突出。在證明是否存在犯意引誘情形時,我國法官在裁判中闡述的證明責任也并不一致。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已增訂"不得誘使他人犯罪"規(guī)定的新背景下,我國法官應將傳統(tǒng)的主觀審查基準轉變?yōu)榛旌系碾p重審查基準,并應綜合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做出認定或不認定的決定。
[Abstract]:Through practical observ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judges of our country tend to adopt the subjective standard of examina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oof of criminal intent inductive investigation. Under this kind of standard, the judge considers the factor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defendant, rarely evaluates the investigation behavior of the investigator, and makes the judgment only according to a single factor. In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criminal intent inducement, the burden of proof expounded by our judges in the judgment is not consistent.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of "not to induce others to commit crimes", the judges of our country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ubjective examination standard into a mixed double examination standard, and should consider four factors synthetically, in the new background of "not to induce others to commit a crime"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our country. To make or deny a decision.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
【基金】: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4AFX014)“刑事訴訟法解釋學的原理及運用研究”的階段成果 2016年西南政法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偵查程序法治化與公民基本權利保障問題研究”的階段成果
【分類號】:D92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凱健;;論犯意個數(shù)的認定[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年05期

2 黃朝君;共同犯罪中的犯意轉化及責任探微[J];人民檢察;1994年12期

3 許萬彪;;以盜竊的虛假犯意實施殺人行為構成何罪[J];中國審判;2014年03期

4 陳凱健;;論犯意分析在司法實踐中的困境及應對[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年10期

5 王海濱;楊桂軍;;偵破部隊帶有報復犯意的盜竊案件[J];中國刑事警察;2000年01期

6 徐留成;周維琦;;犯意轉化與犯罪轉化的區(qū)分[J];人民司法;2008年16期

7 賴早興;;推定在犯意認定中的運用——基于英美國家犯意推定的思考[J];現(xiàn)代法學;2008年03期

8 唐若愚;;犯意引誘型警察圈套中的被告人應按無罪論處[J];法律適用;2005年12期

9 閆宏波;翁彤彥;;誘使他人產(chǎn)生犯意并創(chuàng)造犯罪條件構成共同犯罪[J];人民司法;2010年18期

10 徐棲桐;;故意犯罪中拒不交代主觀犯意不應認定為自首[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年1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勇龍;如何區(qū)分刑案中的另起犯意和犯意轉化[N];西部法制報;2011年

2 趙靜;另起犯意,應如何定性[N];江蘇法制報;2011年

3 潘抒捷;請不要采用誘發(fā)犯意的方式執(zhí)法[N];福建日報;2014年

4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人民檢察院 盛慶雯 張霞;明知贓物而主動提供方便形成共同犯意[N];檢察日報;2014年

5 北京市通州區(qū)人民法院 申友祥;別讓法制節(jié)目成為犯意“教父”[N];人民法院報;2012年

6 北京市順義區(qū)人民檢察院 王新;瑕疵行政行為可否阻卻詐騙犯意[N];檢察日報;2014年

7 記者 鄧紅陽;省高院稱不會刺激犯意[N];法制日報;2010年

8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qū)人民檢察院 李勇;犯意引誘對毒品犯罪定性有何影響?[N];檢察日報;2010年

9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qū)人民檢察院 杜軍;中間人侵吞賄款定性要看犯意時間[N];檢察日報;2012年

10 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黃瑛琦;脅迫非財產(chǎn)占有人行為的定性[N];人民法院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春平;犯意聯(lián)絡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2 孫廣智;論嚴格責任在我國刑法中的確立[D];吉林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89245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falvlunwen/susongfa/189245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849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