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6-04 00:27
本文基于吸納能力視角來考察和解釋如何促進企業(yè)的信息技術吸納,利用理論模型結合實證分析的方法對企業(yè)的IT吸納能力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為IS領域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擺脫了信息技術吸納影響因素的靜態(tài)研究。 從過程/能力視角提出IT吸納能力的概念,基于信息技術吸納過程模型,揭示出IT吸納能力的維度結構,針對IT吸納能力的多維特性提出其測度指標體系,有效地克服了現(xiàn)有的很多研究沒有抓住吸納能力概念的豐富內涵及其多維特性的缺陷。利用調研數(shù)據(jù)對IT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揭示了各維度之間的邏輯關系。 針對IT吸納能力的各個維度的特性分別提出各自的影響因素,并利用問卷調研數(shù)據(jù)對其進行了檢驗,揭示了各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造成企業(yè)IT吸納能力差異的原因;趯τ绊懸蛩氐挠懻,總結了IT吸納能力的構成要素。 本文指出IT吸納能力是促進信息技術吸納即IS成功的重要因素,分析了IT吸納能力對IS成功的作用機理,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對相關假設進行檢驗,揭示了IT吸納能力不同維度對IS成功的影響的差異,證明融合能力是IT吸納能力的關鍵。 從組織學習的角度揭示了IT吸納能力的演進...
【文章頁數(shù)】:19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提要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 相關概念界定
1.6 本章小結
第2章 相關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 相關理論基礎
2.1.1 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
2.1.2 組織學習理論
2.1.3 動態(tài)能力理論
2.2 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
2.2.1 個體層面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
2.2.2 組織層面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
2.2.3 信息技術吸納研究述評
2.3 吸納能力的相關研究
2.3.1 吸納能力的概念和結構
2.3.2 吸納能力的前因研究
2.3.3 吸納能力的后果研究
2.3.4 吸納能力研究述評
2.4 對相關研究現(xiàn)狀的討論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概念內涵和結構解析
3.1 IT 吸納能力的研究視角
3.1.1 基于動態(tài)能力理論的 IT 吸納能力探討
3.1.2 IT 吸納能力的定義視角
3.2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
3.2.1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模型構建
3.2.2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分析
3.2.3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總結
3.3 IT 吸納能力的概念內涵
3.3.1 IT 吸納能力的定義
3.3.2 IT 吸納能力與IT 能力的關系
3.3.3 吸納能力與組織學習的關系
3.4 IT 吸納能力的維度結構探討
3.4.1 初步的維度劃分
3.4.2 維度劃分的檢驗
3.5 IT 吸納過程模型與吸納能力維度結構的修正
3.5.1 對過程模型和維度劃分的反思
3.5.2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模型的修正
3.5.3 IT 吸納能力概念和維度結構的修正
3.6 IT 吸納能力的特征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理論模型構建與假設提出
4.1 研究模型構建的總體思路
4.2 IT 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
4.3 IT 吸納能力的前因
4.3.1 采納能力的影響因素
4.3.2 實施能力的影響因素
4.3.3 融合能力的影響因素
4.3.4 吸納能力的基礎——IT 基礎設施
4.4 IT 吸納能力的后果
4.4.1 IT 吸納能力后果的探討
4.4.2 IT 吸納能力不同維度對IS 成功的作用
4.5 理論模型構建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研究方法設計
5.1 量表設計
5.1.1 IT 吸納能力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5.1.2 IT 吸納能力前因的測度體系的構建
5.1.3 IS 成功的測度體系的構建
5.2 問卷設計
5.2.1 問卷內容和形式
5.2.2 問卷設計過程
5.3 數(shù)據(jù)獲取
5.3.1 數(shù)據(jù)收集
5.3.2 樣本描述
5.4 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與方法
5.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5.4.3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5.4.4 結構方程模型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數(shù)據(jù)分析與假設檢驗
6.1 信度與效度分析
6.1.1 信度分析
6.1.2 效度分析
6.2 研究變量的基本情況分析
6.2.1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6.2.2 背景變量對研究變量的影響
6.3 假設檢驗
6.3.1 IT 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檢驗
6.3.2 IT 吸納能力的前因的假設檢驗
6.3.3 IT 吸納能力的后果的假設檢驗
6.4 實證結論與討論
6.4.1 總體研究結論
6.4.2 IT 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的結論與討論
6.4.3 IT 吸納能力前因的結論與討論
6.4.4 IT 吸納能力后果的實證結論與討論
6.5 本章小結
第7章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演進機理研究
7.1 IT 吸納能力演進的內涵
7.2 IT 吸納能力的演進機理模型
7.2.1 IT 吸納能力演進機理模型的構建
7.2.2 “左腦”:實踐積累
7.2.3 “右腦”:慣例沉淀
7.2.4 兩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7.3 IT 吸納能力的演進過程模型
7.3.1 IT 吸納能力演進過程模型的構建
7.3.2 IT 吸納能力演化的多周期過程
7.4 IT 吸納能力的演進動力分析
7.4.1 IT 吸納能力演進的動力機制模型
7.4.2 外部動力
7.4.3 內部動力
7.4.4 序參量——IT 文化
7.5 IT 吸納能力的智障分析
7.5.1 采納能力的智障
7.5.2 實施能力的智障
7.5.3 融合能力的智障
7.6 IT 吸納能力提升的對策分析
7.6.1 提升 IT 吸納能力的分析框架
7.6.2 提升 IT 吸納能力的對策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總結
8.2 主要結論與創(chuàng)新點
8.3 研究的不足之處
8.4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調查問卷
攻博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致謝
摘要
ABSTRACT
本文編號:3988605
【文章頁數(shù)】:19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提要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 相關概念界定
1.6 本章小結
第2章 相關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 相關理論基礎
2.1.1 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
2.1.2 組織學習理論
2.1.3 動態(tài)能力理論
2.2 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
2.2.1 個體層面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
2.2.2 組織層面信息技術吸納的相關研究
2.2.3 信息技術吸納研究述評
2.3 吸納能力的相關研究
2.3.1 吸納能力的概念和結構
2.3.2 吸納能力的前因研究
2.3.3 吸納能力的后果研究
2.3.4 吸納能力研究述評
2.4 對相關研究現(xiàn)狀的討論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概念內涵和結構解析
3.1 IT 吸納能力的研究視角
3.1.1 基于動態(tài)能力理論的 IT 吸納能力探討
3.1.2 IT 吸納能力的定義視角
3.2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
3.2.1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模型構建
3.2.2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分析
3.2.3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總結
3.3 IT 吸納能力的概念內涵
3.3.1 IT 吸納能力的定義
3.3.2 IT 吸納能力與IT 能力的關系
3.3.3 吸納能力與組織學習的關系
3.4 IT 吸納能力的維度結構探討
3.4.1 初步的維度劃分
3.4.2 維度劃分的檢驗
3.5 IT 吸納過程模型與吸納能力維度結構的修正
3.5.1 對過程模型和維度劃分的反思
3.5.2 信息技術吸納過程模型的修正
3.5.3 IT 吸納能力概念和維度結構的修正
3.6 IT 吸納能力的特征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理論模型構建與假設提出
4.1 研究模型構建的總體思路
4.2 IT 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
4.3 IT 吸納能力的前因
4.3.1 采納能力的影響因素
4.3.2 實施能力的影響因素
4.3.3 融合能力的影響因素
4.3.4 吸納能力的基礎——IT 基礎設施
4.4 IT 吸納能力的后果
4.4.1 IT 吸納能力后果的探討
4.4.2 IT 吸納能力不同維度對IS 成功的作用
4.5 理論模型構建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研究方法設計
5.1 量表設計
5.1.1 IT 吸納能力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5.1.2 IT 吸納能力前因的測度體系的構建
5.1.3 IS 成功的測度體系的構建
5.2 問卷設計
5.2.1 問卷內容和形式
5.2.2 問卷設計過程
5.3 數(shù)據(jù)獲取
5.3.1 數(shù)據(jù)收集
5.3.2 樣本描述
5.4 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與方法
5.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5.4.3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5.4.4 結構方程模型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數(shù)據(jù)分析與假設檢驗
6.1 信度與效度分析
6.1.1 信度分析
6.1.2 效度分析
6.2 研究變量的基本情況分析
6.2.1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6.2.2 背景變量對研究變量的影響
6.3 假設檢驗
6.3.1 IT 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檢驗
6.3.2 IT 吸納能力的前因的假設檢驗
6.3.3 IT 吸納能力的后果的假設檢驗
6.4 實證結論與討論
6.4.1 總體研究結論
6.4.2 IT 吸納能力各維度之間的關系的結論與討論
6.4.3 IT 吸納能力前因的結論與討論
6.4.4 IT 吸納能力后果的實證結論與討論
6.5 本章小結
第7章信息技術吸納能力的演進機理研究
7.1 IT 吸納能力演進的內涵
7.2 IT 吸納能力的演進機理模型
7.2.1 IT 吸納能力演進機理模型的構建
7.2.2 “左腦”:實踐積累
7.2.3 “右腦”:慣例沉淀
7.2.4 兩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7.3 IT 吸納能力的演進過程模型
7.3.1 IT 吸納能力演進過程模型的構建
7.3.2 IT 吸納能力演化的多周期過程
7.4 IT 吸納能力的演進動力分析
7.4.1 IT 吸納能力演進的動力機制模型
7.4.2 外部動力
7.4.3 內部動力
7.4.4 序參量——IT 文化
7.5 IT 吸納能力的智障分析
7.5.1 采納能力的智障
7.5.2 實施能力的智障
7.5.3 融合能力的智障
7.6 IT 吸納能力提升的對策分析
7.6.1 提升 IT 吸納能力的分析框架
7.6.2 提升 IT 吸納能力的對策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總結
8.2 主要結論與創(chuàng)新點
8.3 研究的不足之處
8.4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調查問卷
攻博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致謝
摘要
ABSTRACT
本文編號:3988605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anlilunwen/glzh/398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