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共制度制定中網絡民意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4-08-20 10:18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網絡民意表達作為公民參政議政的新方式,它的出現己成為我國公眾反映自身利益訴求、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通道,也是政府了解民情、體察民意和匯聚民智的聚集地。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査中心曾在2008年6月通過益派市場咨詢公司對287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1. 9%的公眾認為網絡民意表達將成為中國式民主建設的新通道;67. 1%的公眾認為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官方了解民生、體察民意的重要途徑;64. 3%的公眾認為黨和政府應該把民意、輿情的收集工作日;、制度化。
然而,我國地方政府對互聯網的應用水平卻參差不齊。一些地方政府在長期的行政習慣中,與公眾的接觸,特別是與新興的網絡公民溝通嚴重不足,很多政府網站成為擺設,那些成功利用網絡處理民眾意見的政府網站受到網民熱烈追捧。這顯示出地方政府與網絡民意互動的巨大潛力,網絡將會是地方政府優(yōu)化服務,提升辦公效力的新途徑。如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吸納和回應網絡民意,形成政府政策與網絡民意的良性互動,是地方政府應該認真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1.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國內學者大多側重運用網絡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從網絡的優(yōu)點來研宄利用網絡民意提高組織選人用人公信度問題,對于網絡民意大多只做現象性的描述。毛秋云的《網絡民意通道研宄》一文提出了目前網絡民意通道的類型一一政府行政類網新聞網站時評類欄目、傳統媒體網站、博客、個人網站等,并從輿論防控機制和“把關人”機制缺失提出了網絡民意存在的問題;袁麗在《多數暴政理論視閡下的網絡民意研宄》一文中就提出了 “數字鴻溝中網絡民意實質有名無實”和“網絡空間中雙重‘沉默螺旋’的存在”等觀點。
……………
2相關概念界定及辨析
2.1網絡民意的涵義、依存載體及特征
目前學術界在研究有關政治參與、民主法治領域的問題時多采用狹義的民意概念,即民眾的主流意見,相近于盧梭的公意,是需要政府決策者考慮和尊重的政治力量。狹義理解的意義在于把全體民意中主流的統一意見作為一種民間政治力量進行政治學意義的研宄,實現其政治可操作性。然而,這種狹義的理解就把民意簡化為多數人共同的意志,忽略了少數人其他不同的意見,不能完全解決生活中的民意問題。每一個公民在社會中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少數人的意見也應該得到尊重。
2.2地方政府與公共政策的界定和特點
根據這一定義,若從宏觀上來理解公共政策,它的制定者就是管理公共事務的政治組織。根據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央政府和縣級以上各級地方政府根據法律規(guī)定權限可以發(fā)布決定和命令,鄉(xiāng)鎮(zhèn)一級地方政府執(zhí)行上級政府的決定和命令。因此,我國地方政府中能夠制定公共政策的不包括鄉(xiāng)鎮(zhèn)一級政府。在實際運用中,公共政策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對各級政府機關依法處理的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地方經濟發(fā)展事務中物資使用安排和社會關系調節(jié)的規(guī)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過程都會受到社會現實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把所有影響公共政策的因素稱為政策環(huán)境。在一定的政策環(huán)境中,公共政策從產生到終結所經歷的一個生命周期,我們稱之為政策過程。從微觀上來研究公共政策,我們可以把公共政策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確認政策問題、設立政策議程、選定政策方案、政策執(zhí)行、政策評估、政策調整、政策終結。政策過程的這幾個階段并不是嚴格按照順序依次發(fā)生:其中對政策的評估與調整其實一直貫穿整個政策過程,而許多政策方案如果評估不合格也就不會進入到執(zhí)行階段。
……………
3網絡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宏觀影響………15
3.1網絡民意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帶來的積極變化……………15
3.1.1網絡民意擴大了公共政策的決策信息源…………… 15
3.1.2網絡民意提升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 ………………15
3.1.3網絡民意改善了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水平 ……………………16
3.2網絡民意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帶來的消極干擾………17
4網絡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過程的微觀折射……………… 19
4.1網絡民意引發(fā)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價值取向波動…………… 19
4.1.1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價值取向 ……………..19
4.1.2網絡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 ……………20
4.2網絡民意擴大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輿論環(huán)境 …………………21
5網絡民意影響下地方政府提升公共政策水平的應對措施 ………30
5.1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網絡環(huán)境 ………30
5.1.1培養(yǎng)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意識 ………30
5.1.2拓展公民政治參與的網絡渠道……… 30
5.1.3塑造公民M絡參與型政治文化…………………31
5.2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與網絡民意互動的制度保降 ………32
5網絡民意影響下地方政府提升公共政策水平的應對措施
5.1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網絡環(huán)境
在我國,民眾受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臣民文化"影響,敢于挑戰(zhàn)政府權威的意識不強。建國以來,教育水平長期落后導致民眾政治參與素質低下,而地方政府傳統行政中對民意的忽視也給民眾政治參與的愿望造成打擊。因此,雖然目前我國網民基數己經足夠大,但是整體政治參與意識不強,經常在網絡上發(fā)表言論的只占一小部分,能對公共政策提出有效意見的更少。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從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入手,增強網絡民意表達的愿望和信心,讓更多的人愿意通過網絡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以及對公共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5.2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與網絡民意互動的制度保障
網絡上海量的信息以各種方式出現。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門機構對網絡輿情進行梳理,編輯成為內部參考資料,作為政府部門了解網絡民意的重要參考。政府本省就應該成立相關的信息處理部門,可以增設網絡信息監(jiān)管職能。一些沒有信息處理部門的地方政府可以在政府內部成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監(jiān)督辦公室或者委托提供網絡輿情分析的社會組織編輯網絡動態(tài)報告。網路信息調査內參可以編入的信息很多?梢园炎罱欢螘r間的網絡社會熱點進行排行。每期的網絡信息調查內參可以邀請相關領域政府部門負貴人或專家學者對重點案例進行分析介紹。指導廣大政府工作人員正確認識和處理網絡現象。網絡信息調查內參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對政策信息的反饋,成為政府集中了解網絡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比如說網絡民意調査。各個地方可以根據專門搜集與本地區(qū)發(fā)展相關的網絡信息,增強針對性。
…………………
本文編號:8422
1.1研究背景
網絡民意表達作為公民參政議政的新方式,它的出現己成為我國公眾反映自身利益訴求、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通道,也是政府了解民情、體察民意和匯聚民智的聚集地。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査中心曾在2008年6月通過益派市場咨詢公司對287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1. 9%的公眾認為網絡民意表達將成為中國式民主建設的新通道;67. 1%的公眾認為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官方了解民生、體察民意的重要途徑;64. 3%的公眾認為黨和政府應該把民意、輿情的收集工作日;、制度化。
然而,我國地方政府對互聯網的應用水平卻參差不齊。一些地方政府在長期的行政習慣中,與公眾的接觸,特別是與新興的網絡公民溝通嚴重不足,很多政府網站成為擺設,那些成功利用網絡處理民眾意見的政府網站受到網民熱烈追捧。這顯示出地方政府與網絡民意互動的巨大潛力,網絡將會是地方政府優(yōu)化服務,提升辦公效力的新途徑。如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吸納和回應網絡民意,形成政府政策與網絡民意的良性互動,是地方政府應該認真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1.2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國內學者大多側重運用網絡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從網絡的優(yōu)點來研宄利用網絡民意提高組織選人用人公信度問題,對于網絡民意大多只做現象性的描述。毛秋云的《網絡民意通道研宄》一文提出了目前網絡民意通道的類型一一政府行政類網新聞網站時評類欄目、傳統媒體網站、博客、個人網站等,并從輿論防控機制和“把關人”機制缺失提出了網絡民意存在的問題;袁麗在《多數暴政理論視閡下的網絡民意研宄》一文中就提出了 “數字鴻溝中網絡民意實質有名無實”和“網絡空間中雙重‘沉默螺旋’的存在”等觀點。
……………
2相關概念界定及辨析
2.1網絡民意的涵義、依存載體及特征
目前學術界在研究有關政治參與、民主法治領域的問題時多采用狹義的民意概念,即民眾的主流意見,相近于盧梭的公意,是需要政府決策者考慮和尊重的政治力量。狹義理解的意義在于把全體民意中主流的統一意見作為一種民間政治力量進行政治學意義的研宄,實現其政治可操作性。然而,這種狹義的理解就把民意簡化為多數人共同的意志,忽略了少數人其他不同的意見,不能完全解決生活中的民意問題。每一個公民在社會中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少數人的意見也應該得到尊重。
2.2地方政府與公共政策的界定和特點
根據這一定義,若從宏觀上來理解公共政策,它的制定者就是管理公共事務的政治組織。根據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央政府和縣級以上各級地方政府根據法律規(guī)定權限可以發(fā)布決定和命令,鄉(xiāng)鎮(zhèn)一級地方政府執(zhí)行上級政府的決定和命令。因此,我國地方政府中能夠制定公共政策的不包括鄉(xiāng)鎮(zhèn)一級政府。在實際運用中,公共政策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對各級政府機關依法處理的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地方經濟發(fā)展事務中物資使用安排和社會關系調節(jié)的規(guī)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過程都會受到社會現實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把所有影響公共政策的因素稱為政策環(huán)境。在一定的政策環(huán)境中,公共政策從產生到終結所經歷的一個生命周期,我們稱之為政策過程。從微觀上來研究公共政策,我們可以把公共政策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確認政策問題、設立政策議程、選定政策方案、政策執(zhí)行、政策評估、政策調整、政策終結。政策過程的這幾個階段并不是嚴格按照順序依次發(fā)生:其中對政策的評估與調整其實一直貫穿整個政策過程,而許多政策方案如果評估不合格也就不會進入到執(zhí)行階段。
……………
3網絡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宏觀影響………15
3.1網絡民意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帶來的積極變化……………15
3.1.1網絡民意擴大了公共政策的決策信息源…………… 15
3.1.2網絡民意提升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 ………………15
3.1.3網絡民意改善了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水平 ……………………16
3.2網絡民意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帶來的消極干擾………17
4網絡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過程的微觀折射……………… 19
4.1網絡民意引發(fā)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價值取向波動…………… 19
4.1.1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價值取向 ……………..19
4.1.2網絡民意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價值取向的影響 ……………20
4.2網絡民意擴大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輿論環(huán)境 …………………21
5網絡民意影響下地方政府提升公共政策水平的應對措施 ………30
5.1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網絡環(huán)境 ………30
5.1.1培養(yǎng)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意識 ………30
5.1.2拓展公民政治參與的網絡渠道……… 30
5.1.3塑造公民M絡參與型政治文化…………………31
5.2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與網絡民意互動的制度保降 ………32
5網絡民意影響下地方政府提升公共政策水平的應對措施
5.1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網絡環(huán)境
在我國,民眾受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臣民文化"影響,敢于挑戰(zhàn)政府權威的意識不強。建國以來,教育水平長期落后導致民眾政治參與素質低下,而地方政府傳統行政中對民意的忽視也給民眾政治參與的愿望造成打擊。因此,雖然目前我國網民基數己經足夠大,但是整體政治參與意識不強,經常在網絡上發(fā)表言論的只占一小部分,能對公共政策提出有效意見的更少。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從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入手,增強網絡民意表達的愿望和信心,讓更多的人愿意通過網絡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以及對公共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5.2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與網絡民意互動的制度保障
網絡上海量的信息以各種方式出現。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門機構對網絡輿情進行梳理,編輯成為內部參考資料,作為政府部門了解網絡民意的重要參考。政府本省就應該成立相關的信息處理部門,可以增設網絡信息監(jiān)管職能。一些沒有信息處理部門的地方政府可以在政府內部成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監(jiān)督辦公室或者委托提供網絡輿情分析的社會組織編輯網絡動態(tài)報告。網路信息調査內參可以編入的信息很多?梢园炎罱欢螘r間的網絡社會熱點進行排行。每期的網絡信息調查內參可以邀請相關領域政府部門負貴人或專家學者對重點案例進行分析介紹。指導廣大政府工作人員正確認識和處理網絡現象。網絡信息調查內參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對政策信息的反饋,成為政府集中了解網絡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比如說網絡民意調査。各個地方可以根據專門搜集與本地區(qū)發(fā)展相關的網絡信息,增強針對性。
…………………
6結語
地方政府承擔著地方管理的繁重政務,對上需要執(zhí)行中央政府的決定,對下要解決處理實際政策難題。在公共政策落實上,地方政府需要權衡各方利益,尋求最佳方案。但是,不管地方政府是否愿意接受,網絡民意己經可以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產生影響。雖然網絡民意帶有許多負面因素,對于政府來說只需要把它當做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科學利用網絡民意具有值得參考的價值,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借助網絡民意的利,減少網絡民意的弊端。隨著網絡的進一步普及和網民素質的提高,網絡對社會的影響還會進一步深化。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改革不能總走在科技發(fā)展的后面,與時俱進就應該拿出改革的勇氣和魄力。當然,網絡民意的復雜性也是地方政府必須考慮的現實。政府既然掌握了公權力,就應該主動適應這種改變,引領網絡的健康有序發(fā)展。網絡 “民意未來的發(fā)展雖然也會有很多新的現象,但是在改變之前,政府可以做一些有益于網絡發(fā)展的工作,提前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在網絡民意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改革必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方能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842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84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