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中的新名詞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抽象,趣味性少:相同的教學內容,常常會引發(fā)學生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思想政治課教學能否增強吸引力.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檢驗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的重要指標。思想政治課教師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處于積極探索新知識的狀態(tài)。才能保持和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新課中的名詞教學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一、重點備注法與洞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思想政治的每節(jié)課中,最早出現(xiàn)的名詞往往與其它內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個名詞解釋得好.會產(chǎn)生“破竹”效應,其它的內容也會迎刃而解。
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本第九章《預防一般違法行為》第一課時“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主要內容是違法的概念和特征。如將“違法”這個名詞解釋清楚了,那么包含在概念之中的四個方面特征也就清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整節(jié)課就是理解一個概念。
重點備注法就是在名詞解釋內容中的關鍵詞下面做記號,以突出強調.再加以解釋說明的一種方法。絕大部分名詞解釋可以用這種方法。它是一種特殊的縮放法。如:在講解“故意”(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這個法律名詞時.可以在“明知”上做記號,再在“希望”和“放任”上做另一種記號,并加以解釋。學生很容易知道,故意是行為人事先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并且去積極追求或決定實施不計后果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用這種方法便于學生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便于容易理解,復習時也就很自然地想起教師的強調和解釋內容,增強記憶。教師在講解時,也無須費力即可很清楚地講好概念。
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洞察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主要的還在于對關鍵詞的探究,以達到對名詞的完全理解。如,我們繼續(xù)深究“希望”和“放任”的意思,知道了其內涵和如何判斷之后,同學們也就能判斷什么是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了。
二、成分劃分法與提煉能力的培養(yǎng)成分劃分法就是先將概念內容的句子成分劃分出來(把復句劃分為幾個單句),通過賓語明確該名詞的種類或種屬,再對定語的內涵進行剖析的方法。
這種方法也是縮放法。這樣做,實際上等于使用了強調的方法,先人為主,避免學生用常規(guī)的思維方法而產(chǎn)生錯誤理解。如“法人”這個名詞。它是指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筆耕論文,經(jīng)過法人登記的單位。先將它的成分劃分出來,將主賓連接起來,就提煉為“法人是單位”,避免了學生單純地理解為法人就是指人。甚至有的把它理解為“違法的人”。然后,對賓語的內涵進行分析,也就是進行放大,講清“具備的條件”有哪些.還須經(jīng)過“登記”。這個概念經(jīng)過這么一縮再放就很清楚了。如:
商品ll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
主語謂語(定語) 賓語物質Il是不依賴人的意識、I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主語 謂語(并列關系)賓語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時,采用這種劃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很容易找到其中的關鍵詞,培養(yǎng)了學生的提煉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教育家波莉亞)在這些答案中。允許學生給出錯誤答案。然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撥解釋、分析引導;教師也可以采用夸大錯誤的方法,由學生認知導出明顯錯誤的結論,學生就會幡然醒悟。
進而尋找正確認識、糾正錯誤思路,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在復雜中提煉,在提煉后發(fā)散。在學生回答出其中一兩個正確答案時,教師應在肯定學生認識方向的基礎上順勢點撥,引導其認識走向深入和系統(tǒng)。
三、比較法與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法是將該名詞與其他相關或相對的名詞加以比較的一種方法。在一個名詞的解釋或概念中會遇到以往學過的名詞,通過與相關名詞的比較,既分析了新的名詞。又可以達到鑒別、區(qū)別和鞏固、提高的效果。如:在講到“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時,首先就是遇到“什么叫公民”的問題。公民。是指具有一個國家國籍的人。這時,教師應該復習什么叫國籍— — 國籍是一個人作為某個國家成員的法律資格。看來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該國公民,就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是否具有該國的國籍。之后就應與此前學過的“人民”做比較。人民是對國家具有深厚情感的人.是一個政治概念。然后再加以區(qū)別:公民指全社會成員,包括人民也包括敵人。然后設判斷公民和人民從屬的問題,既基本掌握這個概念,又溫習了以往所學的內容。通過比較,掌握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借助已學過的概念來理解新的名詞,一舉兩得,而且有利于復習鞏固所學過的相關的名詞,達到“知新溫故”的效果。
有比較才有鑒別。研究表明,教師教學新知識以前。要立足于“引”和“導”。要有選擇地讓學生回顧相關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出臺”鋪平道路。也可以說是讓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的某個點閃亮起來,以便與新知識點相連接。學生接受新知識,實際上就是新、舊知識的接軌、順應和同化。以構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蘊含著辯證的思維過程。如將新知識硬“塞”、“灌”給學生。他們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摸不著頭腦,就不容易完成新、舊知識的接軌、順應和同化,以致完成不了原有知識結構的延伸和擴展。
四、例證法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例證法是通過例子來說明概念.以增強理解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很實用。用實際的事例來說明問題,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既分析了事例又說明了名詞含義、解決了問題。如講到“搶奪”、“搶劫”兩個名詞時,我們可以描述(或用PowerPoint給出)電影、電視中經(jīng)常看到的一個情節(jié):某女肩上搭著一個背包,被不法分子在與之擦肩而過時搶走;那女的立即叫喊:搶劫啊、搶劫啊。請同學們判斷到底這女的叫法對不對。大家經(jīng)過認真思考后,就會明確,什么是搶奪,什么是搶劫,以及兩者間的區(qū)別所在,典型的例子對大家的印象是深刻的,常見的例子同樣也是如此,例證后效果就更好。
名詞解釋的方法是多種的。只要能細心觀察。充分運用各種方法進行分析說明,就會將它完全說明清楚,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印記;又可借助對名詞的理解和理清的思路.使教師將每節(jié)課講好。讓學生領會每節(jié)課的內容以及精神實質,收到教與學的良好效果。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
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盧梭。教師有意識地在一個學期中運用-N三種名詞解釋方法.結合方法開拓學生的探究、發(fā)散、辯證和實踐思維。培養(yǎng)學生洞察事物、提煉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授之以漁”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現(xiàn)代教育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fā)展”。
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思想觀念。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行為,明確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自我求得知識的方法。學會自我提高應用技能的方法。
本文編號:454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