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數(shù)學模型分析及驗證
本文關鍵詞:間接蒸發(fā)冷卻器中均勻布水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3 優(yōu)選的經典模型
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熱工 計算 主要集中在求解機組的冷卻效率以及一次空氣的出口狀態(tài)參數(shù)等 問題 上。 文獻 [6]提出一種新型簡便的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計算 方法 ,該數(shù)學模型首先定義基于濕球溫度的飽和濕空氣定壓比熱,用以計算濕空氣的焓及焓差,之后運用ε-NTU傳熱單元數(shù)法分別計算一次空氣的換熱效率εp和二次空氣與水膜的熱濕交換效率εs,然后建立基于εp和εs的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冷卻效率公式。轉載于中國論文聯(lián)盟
文獻[6]的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效率定義為:
(3-1)一次空氣和二次空氣間的換熱過程,總能達到熱的平衡,因此:
(3-2)根據(jù)定義的飽和濕空氣比熱公式 (3-3)
可以得到:
(3-4)這里:-稱之為熱容比或稱之為水當量比
將公式(3-4)代入一次空氣換熱效率公式 (3-5)
可得:
(3-6)將二次空氣的熱濕交換效率公式代入等式 (3-6)
可得:
(3-7)最后將等式(3-7)代入一次空氣換熱效率公式(3-5)可得:
(3-8)更進一步,假設一次空氣的換熱效率為100%,二次空氣與水膜的焓效率為100%,即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效率為:
(3-9)文獻[6]建立的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冷卻效率和一次空氣換熱效率及二次空氣-水膜熱濕交換效率的關系式,通過分別計算一次空氣側的換熱效率和二次空氣側的熱濕交換效率,可以根據(jù)關系式求出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效率。公式(3-9)給出了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效率的一種簡便的算法,式中飽和濕空氣定壓比熱Cwb可以通過查表獲得,因此只有一次空氣和二次空氣兩個變量,也就是說,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冷卻效率主要與一次空氣和二次空氣的流量比
3 實驗驗證
為了驗證 理論 模型的可靠性,我們于2004年7月到9月間在新疆綠色使者空氣環(huán)境技術有限公司的一臺實驗樣機上進行了測試,并把由公式(3-9)計算出的理論值與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7]。實驗樣機如圖2,圖3所示。其主要結構參數(shù):機芯外形尺寸為500×900×900,換熱管排列方式為叉排,
圖2 搭建的實驗臺外觀 圖3 包覆吸水材料的換熱管
管間距為25mm,管數(shù)為200根,管徑為20mm。實驗工況條件:一次空氣和二次空氣均采用室外新風,噴水量為201m3/h。計算值與實際值如圖4所示,從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隨著ms的增大,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冷卻效率是增加的,在圖像上為其漸近線,并且從圖上可以看出二、一次風量比的最佳值為0.6~0.8之間,當ms/mp>0.8,二次空氣的流量持續(xù)增大時,效率增加趨于緩慢。從圖形的變化趨勢來說,除了在較低的流量比處有兩點實測值與理論計算值有誤差外,兩條曲線的走勢基本吻合,在各點的變化趨勢中也是一致的。從圖上還可以看到,除了個別點外(可以歸結為測量誤差造成的),實測值與理論計算值吻合的較好。
圖4 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實驗冷卻效率和理論計算值對比
4 結語
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工程 應用 正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對應的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物理數(shù)學模型不少,但是綜合而言,現(xiàn)有的數(shù)學物理模型推導較為復雜繁瑣,工程實用性不強,研究人員也一直在對數(shù)學模型進行改進。文獻(6)中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借鑒了其它模型的優(yōu)點,提出一種新型簡便的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計算方法,這種計算方法簡單,利用手算就可以進行,并且誤差較小,計算出來的理論值與實驗測得的實驗值相差甚微。并且根據(jù)實驗得出,二、一次風量比的最佳值為0.6~0.8之間,這與經驗值也是相符的。這種計算方法既體現(xiàn)了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中的傳熱傳質過程,同時又由于計算簡單,是一種非常適合工程應用的計算方法。
參考 文獻:
1. 黃翔. 面向環(huán)保、節(jié)能、 經濟 及室內空氣品質聯(lián)合挑戰(zhàn)的蒸發(fā)冷卻技術[J]. 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03,22(4):1-4
2. 魚劍琳. 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研究,西安 交通 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
3. Chen, P. L., H. M. Qin, Y. J. Huang and H. F. Wu, A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thermal and hydraulic calculations of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performance[A], ASHRAE Trans, 1991,,Vol.97,Part1:852-865
4. Maclaine-cross I L, Banks P J. A general theory of wet surface heat exchanger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enerative evaporative cooling[J].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1981, 103: 579-585
5. Wojciech Zalewski. Piotr Antoni Gryglaszewski. Mathematical mode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es in evaporative fluid coolers(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36 (1997) 271-280
6. J.L.Peterson,P.E.An Effectiveness Model for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s[A]. ASHRAE Tans, Vol.99, Part2:392-399
7. 周斌.間接蒸發(fā)冷卻器中均勻布水的實驗研究,西安工程 科技 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
8. 段光明.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傳熱傳質及結構優(yōu)化,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2
9. 嵇伏耀.包覆吸水材料橢圓管式間接蒸發(fā)冷卻器的研究,西安工程科技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
本文關鍵詞:間接蒸發(fā)冷卻器中均勻布水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572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kejilunwen/huagong/21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