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俗文化中“平均主義”對民族個性的影響
摘 要:“平均主義”這一傳統(tǒng)民俗文化觀念,深深地烙在我們這一民族的頭腦中,面對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這一傳統(tǒng)民俗文化觀念的繼承與摒棄值得人們深思。
關鍵詞:民俗文化 平均主義 思想觀念
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充滿平均主義思想的社會,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tǒng)。即使到了21世紀現代化社會的今天,平均主義仍然充斥在我們社會的每個角落。并作為一種觀念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究其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民俗文化中“平均主義”形成的根源
首先,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任何人離開了群體都難以生存,加之當時群體所獲得的生活資料十分有限,產品只能維持人們最低生存需要而沒有剩余,所以,只有平均分配產品才能夠使種群延續(xù)下去而不致滅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說中,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被“過濾”了,原始人類生活的艱難困苦在傳說中也被忽略了,原始社會人人勞動,平均分配的情景卻被理想化。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就曾把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描繪為理想的“大同”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將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種歷史記憶必然對人們的思維產生很大的影響,并理想化其產品平均分配的方式。其次,也正是這種理想化的“平均主義”思想,在封建社會農民戰(zhàn)爭中也體現了它的組織動員作用。如果封建專制嚴重,剝削壓迫盛行,使廣大農民無法生存,往往會引發(fā)農民戰(zhàn)爭,而平均主義思想則能迅速組織大多數被壓迫民眾,形成強大的力量,去推翻統(tǒng)治階級。從農民的歷次起義來看,從東漢末年黃金起義的“太平道”到帝制時代末期的“太平天國”,“太平”即“平均”思想是貫穿于兩千多年農民戰(zhàn)爭的一條主線。黃巾的“黃天太平”口號,提出了用“黃天”去代替“蒼天”,希望從而獲得太平。唐末的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而黃巢則稱為“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很明顯地表現了平均主義的思想。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平之”的“均貧富”口號。北宋末年方臘起義,打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旗幟,南宋初年,鐘相、楊幺在洞庭地區(qū)起義,提出“等貴賤、均平富”的戰(zhàn)斗綱領。元末農民大起義即喊出了“天道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殺盡不平方太平”的口號,明代前期的鄭茂七起義,則自號為“鏟平王”。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提出了“割富濟平”、“均田免賦”、“平買平賣”的口號。帝制時代的最后一次農民戰(zhàn)爭,則用成立“太平天國”的方式,更為形象地體現了這種“太平”思想。太平軍把“平分土地”的要求具體化為《天朝田畝制度》。應當承認,在封建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雖然他們提不出新的思想綱領,但是,其平均主義的思想,具有周期性地鏟平貧富懸殊的功能。使土地歸勞動者所有,顯然是一種正義的行為。
二、民俗文化中“平均主義”對民族個性造成的影響
首先,平均主義表現出強烈的“從眾心理”。從正面看,就是“跟大家一樣”,“隨大流”,“順桿爬”;從反面來看,則是不敢標新立異,不敢逾越傳統(tǒng)的慣例。舉個小小的例子吧,天氣從寒轉暖時,你感到熱,而穿了一件襯衣,馬上就會有人驚訝:“哎呀,你怎么穿襯衣了,別人都還穿毛衣呢?”這就是一種習俗的力量,別人穿毛衣,你也必須這樣穿。這個小例子也折射出“個體,”、“個性”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是缺乏應有地位的。中國民俗的傳統(tǒng)心理不欣賞一個人有“個性”,而只是欣賞一個人“不脫離群眾”、“不掉隊”、“聽話”,換句話說,就是“跟大家一樣”。正是由于在這種“跟大家一樣”的平均思想影響下,中國人不敢標新立異,不敢去做與別人不同的事情。其次,平均主義,表現在社會現實中,就比如:六十年代明明窮得不名一文,,卻空喊“一大二公”,在“文化大革命”中甚至荒唐地“割資本主義尾巴”,將善于經營的農民當作“資產階級暴發(fā)戶”來處理,將知識分子當作“資產階級”的做法,人們一旦在自己的行業(yè)里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或者作出較突出的成績時,民俗文化中的平均主義的思想常常會將這種突出者 “鏟平”。曾經折騰到可笑的程度。這一頁自然是翻過去了。但是,小農的心態(tài),平均主義的陰影,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現實社會,人們都渴望當一個強者。但是在中國的古老民俗文化里,則是一個“同情弱者”的文化,它用“和合”、“團結在一起”的方式,達到“向低標準看齊”的效果。而將有個性的、出類拔萃的人放入“平均”的對象。例如,在學校里,一些才貌出眾,功課好,人也活躍,家境又好的優(yōu)秀學生,常常會成為班上一些同學妒恨的對象。同樣道理,在單位里,一些有個性,才貌雙全,有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又具有積極向上精神和拼搏奮斗的人,也常常出其不意地被放入“平均”的對象里,讓他們處于“平均”甚至“平庸”的群體里,尋其根源,受到“平均”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嫉妒,只是因為他比你好,更為有甚者的思想是怕他比你發(fā)展得好,將來成為佼佼者,做出了成績,蓋過了某些人的風頭。
三、認識“平均主義”思想的利弊,摒棄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心態(tài)
平均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不同素質、不同能力的社會成員,作同樣的投入,又得到同樣的回報。它抹殺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不管個人的才能、歷史條件如何,要搞無差別的絕對平均,容易抹殺和損害個人的積極性。但人生來的才能是不同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這種社會不公,可以推行一時,但不可能持久。因為它實際上打擊了素質高、投入多的社會成員,鼓勵不求上進。因此,平均主義思想對機會平等原則有著直接抵觸的作用。另外,受平均主義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心態(tài),到現在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現代社會中各行各業(yè)的人們,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心態(tài)主要表現在: 第一,法古觀念。古代中國人素有效法先王、復古的觀念,士大夫階層對于平均主義的心理追求,在很大程度取決定于效法先王的政治心態(tài)。一方面體現為平均主義思想本身浸透著士大夫階層的復古情趣,另一方面平均主義原則為社會廣泛接受以后,又加固了復古、法古的政治心態(tài)。秦漢以后存在著一個令人矚目的事實,即社會愈是發(fā)展,人們復古的愿望愈是強烈,以貧富均齊為特征的政治、經濟制度愈受到思想家們的推崇。 第二,權力本位心態(tài)。傳統(tǒng)的平均主義思想強調專制權力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在平均主義思想的深層理念里,是統(tǒng)治者對于強有力的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實施。第三,治與安的心理。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心態(tài)中, 歷朝歷代都把治與安看作是高于一切的概念。統(tǒng)治者要想專制王朝運祚的久遠,社會等級結構的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的安寧。就必須制造一個人人平均的社會現象,目的是讓人們感謝統(tǒng)治者給予人們假公平的社會制度。所以,平均主義其實是統(tǒng)治者制服和治理一個集體或國家民眾的重要手段。
總之平均主義在我國是根深蒂固的,它的影響涉及到我國的各行各業(yè),而現在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要讓傳統(tǒng)民俗中的平均主義思想阻礙我們的社會生活,要勇于放手,摒棄平均主義思想,摒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心態(tài),并期望社會在生存與發(fā)展方面能夠為每個人提供不同的舞臺,以便讓人們能夠在有序競爭規(guī)則的條件下,自身獲得充分發(fā)展。
本文編號:1346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minzufengsulunwen/1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