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外交與國際政治倫理沖突
本文關鍵詞:情感轉向:情感的類型及其國際關系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2009年
價值觀外交與國際政治倫理沖突
張永義
【摘要】:作為國際政治倫理載體的價值觀外交是一種外交方式,也是一種國際政治現(xiàn)象。在國際政治演進過程中,全部的外交政策與國際政治行為無一不是價值判斷與道德選擇。價值觀外交源自國際社會自身的規(guī)范性價值體系,根植于西方社會的人文理念與宗教價值之中,構建于其國內政治生態(tài)與國民倫理認同的基礎之上,具有集利益負載和價值負載于一身的特征。國際政治倫理沖突源自國際社會對主權原則之于維系國際秩序的重要性的倫理認知差異、多元化的國際政治倫理主體在道德發(fā)展水平上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政治倫理共識的有限性。從國際政治倫理沖突的目的、過程與結果來看,價值觀外交折射出三個層面的國際政治倫理沖突——權利倫理沖突、行為倫理沖突和責任倫理沖突。
【作者單位】:
【分類號】:D80
【正文快照】:
價值觀外交(value一orionied DIPlomacy)概指一國政府在對外政策與國際交往實踐中以其國民所認可的主流價值訴求為指導而形成的外交方式。在中國語境下,價值觀外交通常被用來指代西方國家以人權、民主和自由等傳統(tǒng)價值觀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礎與原則并在實踐中賦予外交行為以強
下載全文更多同類文獻
PDF全文下載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萬俊人;正義的和平如何可能?——康德《永久和平論》與羅爾斯《萬民法》的批判性解讀[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貽強,杜月秋;司法職業(yè)共同體界說[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朱林,朱進;知識的道德與知識分子的職業(yè)虔敬[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朱慶育;尋求民法的體系方法——以物權追及力理論為個案[J];比較法研究;2000年02期
5 陳超,顧淑霞;研究生培養(yǎng)中學術門戶現(xiàn)象探析及對策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6 生兆欣;;論比較教育學術研究的價值涉性[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7 王應憲;楊翔宇;;惠棟“通經致用”思想及其學術轉型意義[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12期
8 張建榮;和諧視角下規(guī)劃師的執(zhí)業(yè)價值中立[J];城市規(guī)劃;2005年11期
9 馬航飛;論90年代以來官場小說的敘事倫理[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高湘澤;;責任倫理:現(xiàn)代社會倫理精神的必然訴求[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岳永杰;;論信息化時代下的倫理建設[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朱旭東;;試論現(xiàn)代國家構建背景下的公安機關制度能力建設[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李春萍;;學者·知識分子·知識工作者[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4 韓水法;;什么是政治哲學?[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笑俠;程序的法理[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趙雪綱;論人權的哲學基礎[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孫承希;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思想之演變[D];復旦大學;2003年
5 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宋永剛;自我發(fā)展:高校學術人員管理的新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永春;《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費安玲;著作權的權利體系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10 李慶宗;在理性與價值之間[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世界;當代中國村級治理變遷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羅立軍;章學誠道學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柯遵科;可持續(xù)發(fā)展背景下的科技觀及科技制度安排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4 李佃亮;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政治學分析[D];河南大學;2004年
5 胡晶君;國立中山大學學校管理探析(1924-1931)[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范召全;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相通與契合[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衛(wèi)偉;評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晁育虎;我國司法考試制度的法理學分析[D];吉林大學;2004年
9 楊巖;基因科技時代的來臨與責任倫理的興起[D];吉林大學;2004年
10 張宜海;民族自決思想歷史與現(xiàn)狀[D];鄭州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尚;;談國家道德[J];知識經濟;2011年15期
2 龍興春;;民主和平論及其在當代國際政治中的實踐[J];傳承;2011年15期
3 沈德昌;;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的雙重發(fā)展趨勢[J];人民論壇;2011年20期
4 盛紅生;;“選擇性司法”之困與國際刑事司法的發(fā)展[J];武大國際法評論;2011年01期
5 郝拓德;安德魯·羅斯;柳思思;;情感轉向:情感的類型及其國際關系影響[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張麗娟;;中國石油問題的國際政治經濟分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1年02期
7 王聯(lián);;論當前中東劇變的國內因素及其國際影響[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4期
8 ;約稿啟事[J];和平與發(fā)展;2011年03期
9 宋效峰;;國際威望政策與中國的和平崛起[J];晚霞;2011年14期
10 ;約稿啟事[J];和平與發(fā)展;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永義;;價值觀外交與國際政治倫理沖突[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2 伍剛;;提升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國際傳播力 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軟實力[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崔建樹;;超越循環(huán):國際政治“長周期理論”及其缺陷[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4 萬猛;;中國崛起過程中與世界的和諧互動[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5 ;前言[A];信息時代——科技情報研究學術論文集(第二輯)[C];2006年
6 李如海;;高放教我讀原著[A];高放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印昌;;能源視角下的中國周邊安全環(huán)境分析[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8 曲博;;開放經濟政治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新進展[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9 肖憲;;云南大學領導致辭[A];國際關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10 孫青;;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A];2005—2006中國生產力發(fā)展研究報告(下)[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原蔚;[N];山西日報;2009年
2 褚國飛 整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呂景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蒲曉宇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田光強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李興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張春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非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李興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許鉞乃 張秋來 黃海敏;[N];經濟參考報;2009年
10 見習記者 于盟 侯坤;[N];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陽麗;信息化時代國際政治霸權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劉斌;新科技革命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3 王亞棟;能源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李仲天;全球傳播語境中的國際輿論調控[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5 王瑞杰;美國國會與中美知識產權問題研究(1989-2005)[D];復旦大學;2007年
6 游戰(zhàn)洪;科學家與國際政治[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2006年
7 李世財;全球治理視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8 袁正清;國際政治理論的社會學轉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于光勝;文明的融合與世界秩序[D];山東大學;2009年
10 林濤;科技與大國崛起:國際關系學的視角[D];暨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春雨;“9.11”后俄羅斯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調整[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2 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qū)域“大一統(tǒng)”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D];鄭州大學;2010年
3 郭玲;國際政治中的軟權力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張東杰;論國際稅收協(xié)調及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9年
5 趙斌;試析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中的文化融合[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樊哲旺;西方地緣政治理論與中華和合文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字紫龍;論當代國際政治體系結構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爽;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新形勢下的中日關系[D];吉林大學;2008年
9 俞國斌;論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D];西南財經大學;2000年
10 龐永三;試析全球化時代國際法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本文關鍵詞:情感轉向:情感的類型及其國際關系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8767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waijiao/15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