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的生成與衍化——《白鹿原》接受史考察
本文關(guān)鍵詞:經(jīng)典的生成與衍化——《白鹿原》接受史考察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白鹿原》 接受史 經(jīng)典化 衍化
【摘要】:《白鹿原》的經(jīng)典化是在其接受進程中實現(xiàn)和完成的,雖曲折但又蘊含著某種必然性,一方面,陳忠實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強烈的經(jīng)典意識決定了《白鹿原》經(jīng)典性的內(nèi)在與原初素質(zhì),另一方面,在最初的接受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多重話語的沖撞與交鋒!栋茁乖返慕(jīng)典化,有賴于接受過程中的獲獎和研討會,普通讀者、專業(yè)研究者和文學史認可以及跨文化與跨語言的傳播與接受等幾個基本路徑,借助于此,不僅《白鹿原》豐富的思想文化意蘊和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得到了充分的闡釋,而且其意義和價值內(nèi)涵也實現(xiàn)了不斷地增值和衍化。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文學院;
【關(guān)鍵詞】: 《白鹿原》 接受史 經(jīng)典化 衍化
【分類號】:I207.42
【正文快照】: 2008年,在《白鹿原》創(chuàng)作20周年暨榮獲第4屆茅盾文學獎1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評論家雷達認為《白鹿原》“是一部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有生命力的好作品”[1]。在距離這一評價又過去了8年的時間,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白鹿原》確如雷達先生所言,是一部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受了時間考驗并且仍將經(jīng)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建偉;《白鹿原》與社會審美心理[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賈志宏;《白鹿原》中的“神靈”與“鬼怪”[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皇甫世奎;從兩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J];唐都學刊;2004年05期
4 李清霞;審慎的態(tài)度 冷靜的批評——2004年《白鹿原》研究綜述[J];小說評論;2005年04期
5 姜敏;;白鹿原上的精靈——論《白鹿原》中女性形象的悲劇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2期
6 史林盈;;《白鹿原》女性意識的演變[J];文學教育(上);2007年10期
7 楊梅;;民族文化的精魂——讀《白鹿原》有感[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呂真真;;《白鹿原》在哪里?[J];讀書;2008年05期
9 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寫作手記(連載九)[J];小說評論;2009年01期
10 黃齊光;;從紛亂到清明 從混沌到新生——試論《白鹿原》中的唯物辯證法[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閻綱;;《白鹿原》鄉(xiāng)黨夜話[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8.6)[C];2008年
2 王杰;;略論當代中國文學的美學風格、——兼論《白鹿原》的美學闡釋[A];東方叢刊(1999年第3輯 總第二十九輯)[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心;《白鹿原》澄清不實報道[N];中國電影報;2007年
2 王丹;電影《白鹿原》:恢弘蒼涼中國風[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
3 記者 徐佳;蹣跚行走《白鹿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石一寧;說不盡的《白鹿原》[N];文藝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甘文瑾;《白鹿原》:要準確把握歷史觀和主題內(nèi)涵[N];中國電影報;2007年
6 周珍;舞劇《白鹿原》教學實踐雙豐收[N];中國文化報;2007年
7 向紅邋小玲 實習生 尚甜 盧峰 陳婷;舞劇《白鹿原》成功演出備受好評[N];陜西日報;2007年
8 胡軍;《白鹿原》電影改編受關(guān)注[N];文藝報;2007年
9 沈洪;難產(chǎn)14年,電影《白鹿原》不能承受之重[N];西部時報;2007年
10 任晶晶邋曾祥書;《白鹿原》紀念座談會在京召開[N];文藝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利榮;歷史轉(zhuǎn)型時期的女性悲劇[D];西北大學;2015年
2 王百伶;論《白鹿原》中的空間書寫[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張高領(lǐng);重建“鄉(xiāng)土”敘述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4 姚芮玲;從比較視野看《白鹿原》對文化與人性悖謬情境的發(fā)掘[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春陽;《白鹿原》對現(xiàn)代革命歷史的敘述、重建與超越[D];西南大學;2010年
6 蘇丹;《白鹿原》地域性語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學;2010年
7 金鴻雁;論《白鹿原》中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價值[D];延邊大學;2007年
8 董煒;《白鹿原》人物悲劇命運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9 張婷;論《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內(nèi)涵[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張麗娟;《白鹿原》敘事藝術(shù)探析[D];廣西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84107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4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