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治療期心智化的變化及其與精神癥狀,社會功能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11-19 16:56
目的:精神分裂癥是目前為止所有精神障礙中患病率最高且最嚴重的一種。常伴有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以及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在感知,思維,情感以及行為等多方面存在缺陷障礙,給患者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以及沉重的負擔。社會功能缺陷是精神分裂癥的一個重要特征,包括個體不能達到社會所定義的角色以及個體對他們達到這些角色的能力、他們照料自己的能力和他們閑暇娛樂活動的能力之滿意度低于社會功能之普遍水平。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智化能力存在缺陷,表現(xiàn)為難以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問題。本研究旨在通過評估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治療期心智化能力的變化,探討其與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理解精神分裂癥潛在的神經機制和發(fā)展以心智化為基礎的治療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方法:以DSM-5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為納入標準,納入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共41名,所有患者在8周內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在入組時對全部患者進行一般資料的收集,在基線時與治療第8周末分別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元認知評估量表2009版(MAS-R2009)中文版對患者進行精神癥狀,社會功能以及心智化的評定。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比較治療前后癥狀,社會功能以及心智化評分的變化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基線時與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與癥狀及社會功能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治療前后心智化的改變與癥狀好轉和社會功能改善之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ANSS減分率≥50為治療顯效,PANSS減分率50為治療不顯效分為兩組,比較兩組間在基線時以及治療第8周末的心智化水平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1.治療前后,PANSS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PSP總分,MAS-R2009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的均值有較大差異,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2.基線時心智化在理解自我(r=0.425,P0.01),掌控力(r=0.547,P0.01),以及MAS總分(r=0.490,P0.01)上與PSP總分存在正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心智化在理解自我評分,掌控力評分,以及MAS總分上與PANSS總分以及各分量表評分之間均存在顯著負相關(r=-0.355~-0.712,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在理解自我(r=0.681,P0.01),掌控力(r=0.546,P0.01),以及MAS總分(r=0.631,P0.01)上與PSP總分存在正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在理解自我評分,掌控力評分,以及MAS總分上與PANSS總分以及各分量表評分之間均存在顯著負相關(r=-0.330~-0.813,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治療前后心智化在理解自我(r=0.496,P0.01)和MAS總分(r=0.412,P0.01)的前后差值與PSP總分前后差值之間具有正相關性,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后心智化在理解自我和MAS總分的前后差值與PANSS總分差值、陽性癥狀差值,一般精神病理學差值之間具有正相關性(r=0.361~0.599,P0.05),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4.PANSS減分率≥50的組(顯效組)在基線時與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的理解自我評分,掌控力評分以及MAS總分均高于PANSS減分率50的組(非顯效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和社會功能以及心智化均有改善作用。2.無論在治療前還是治療后,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智化能力與社會功能水平均呈現(xiàn)正相關,與精神癥狀嚴重程度均呈現(xiàn)負相關。3.經過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心智化的改善與社會功能的改善以及精神癥狀的改善之間均具有正相關。4.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在8周急性期藥物治療后,顯效者相比未顯效者,其治療前心智化的水平更高,同時,其治療后的心智化水平也更高。
【學位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49.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1 前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2.2.2 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
2.2.3 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
2.2.4 印弟安納精神疾病訪談(IPII)
2.2.5 元認知評估量表2009版中文版(MAS-R2009)
2.3 研究過程
2.3.1 治療方法
2.3.2 評定方法
2.4 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
3 研究結果
3.1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社會功能以及心智化的比較
3.2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心智化與社會功能和精神癥狀之間的關系
3.2.1 基線時心智化與社會功能的關系
3.2.2 基線時心智化與癥狀的關系
3.2.3 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與社會功能間的關系
3.2.4 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與精神癥狀間的關系
3.2.5 治療前后心智化變化與社會功能變化間的關系
3.2.6 治療前后心智化變化與精神癥狀變化的關系
3.3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后不同臨床療效組的現(xiàn)狀心智化的比較
3.3.1 不同臨床療效組基線時心智化的比較
3.3.2 不同臨床療效組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的比較
4 討論
5 結論
附錄
本論文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0229
【學位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49.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1 前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2.2.2 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
2.2.3 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
2.2.4 印弟安納精神疾病訪談(IPII)
2.2.5 元認知評估量表2009版中文版(MAS-R2009)
2.3 研究過程
2.3.1 治療方法
2.3.2 評定方法
2.4 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
3 研究結果
3.1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社會功能以及心智化的比較
3.2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心智化與社會功能和精神癥狀之間的關系
3.2.1 基線時心智化與社會功能的關系
3.2.2 基線時心智化與癥狀的關系
3.2.3 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與社會功能間的關系
3.2.4 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與精神癥狀間的關系
3.2.5 治療前后心智化變化與社會功能變化間的關系
3.2.6 治療前后心智化變化與精神癥狀變化的關系
3.3 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后不同臨床療效組的現(xiàn)狀心智化的比較
3.3.1 不同臨床療效組基線時心智化的比較
3.3.2 不同臨床療效組治療第8周末心智化的比較
4 討論
5 結論
附錄
本論文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吳偉明;董毅;Lysaker P.H;汪凱;朱道民;王龍;劉勇;陳學全;李慧;趙菁;馬玉婷;;精神分裂癥患者元認知與共情及精神癥狀的相關性[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年02期
2 司天梅;舒良;田成華;蘇允愛;閆俊;程嘉;李雪霓;劉琦;馬燕桃;張衛(wèi)華;黨衛(wèi)民;張鴻燕;;個體和社會功能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年11期
3 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王希林,孔慶梅,周沫,李雪霓,劉粹;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289022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xuelunwen/jsb/28902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