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利濕飲聯(lián)合咪唑斯汀治療濕疹濕熱證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7 04:23
目的:觀察清熱利濕飲聯(lián)合咪唑斯汀治療濕疹濕熱證的療效;通過動物實驗觀察清熱利濕飲對Ⅳ型變態(tài)反應、炎癥反應及5-脂氧合酶的影響,探討清熱利濕飲治療濕疹可能的作用機理。方法:臨床部分將60例濕疹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清熱利濕飲+咪唑斯汀組)、對照組(清熱利濕飲組),療程4周。觀察兩組患者瘙癢程度、紅斑、丘疹等積分的變化及不良反應。實驗部分建立小鼠Ⅳ型變態(tài)反應模型,將小鼠隨機分組,灌胃生理鹽水、醋酸潑尼松、清熱利濕飲、清熱利濕飲+咪唑斯汀,觀察對Ⅳ型變態(tài)反應的影響;建立小鼠耳廓腫脹炎癥模型,隨機分組,分別外涂生理鹽水、哈西奈德、清熱利濕飲,觀察對炎癥反應的影響;建立大鼠花生四烯酸大鼠足跖腫脹模型,隨機分組,灌胃生理鹽水、咪唑斯汀、清熱利濕飲,觀察對5-脂氧合酶的影響。結果:治療組愈顯率96.70%,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愈顯率73.33%,總有效率90.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愈后3月復診,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顯示,清熱利濕飲明顯抑制Ⅳ型變態(tài)反應、炎癥反應及5-脂氧合酶。結論:清熱利濕飲+咪唑斯汀治療濕熱型濕疹可提高療效。清熱利濕飲的...
【文章來源】: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臨床研究
一、一般資料
二、診斷標準
(一) 西醫(yī)診斷標準
(二) 中醫(yī)診斷標準(辨證分型標準)
三、病例納入標準
四、病例排除標準
五、治療方法
六、觀察指標
(一) 療效觀察指標
(二) 實驗室觀察指標
(三) 不良反應及耐受性觀察
七、療效評定標準
(一) 評定方法
(二) 評定標準
八、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
一、臨床療效
(一) 兩組藥物對濕熱型濕疹的癥狀積分比較見表6
(二) 兩組藥物對濕熱型濕疹的療效比較見表7
二、治愈病例隨訪結果見表8
三、不良反應
實驗研究
實驗一 清熱利濕飲抗Ⅳ型變態(tài)反應試驗
一、實驗材料
(一) 動物
(二) 藥物
(三) 試劑
二、實驗方法
(一) 模型的建立
(二) 灌藥
(三) 觀察指標
(四) 判定
三、實驗結果
(一) 小鼠誘發(fā)皮炎后耳厚度及重量的影響
(二) 小鼠左耳組織切片真皮單核細胞浸潤情況的比較
實驗二 清熱利濕飲抗炎試驗
一、實驗材料
(一) 動物
(二) 藥物
(三) 儀器與試劑
二、實驗方法
三、實驗結果
實驗三 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在體實驗
一、實驗材料
(一) 動物
(二) 藥物
(三) 儀器與試劑
二、實驗方法
(一) 實驗分組
(二) 炎癥反應的評估
(三) 備注
三、實驗結果
討論
一、祖國醫(yī)學對濕疹的認識
(一) 病因病機
(二) 治療概況
(三) 研究進展
二、現(xiàn)代醫(yī)學對濕疹的認識
(一) 病因
(二) 發(fā)病機理
(三) 治療進展
三、方藥分析
(一) 內(nèi)服方藥組成及分析
(二) 外用方藥組成及分析
四、研究結果分析
(一) 臨床療效分析
(二) 實驗結果分析
五、作用機理探討
(一) 抗過敏
(二) 調節(jié)免疫
(三) 抗炎
(四) 抗病原微生物
(五) 利尿作用
(六) 止癢
結語
參考文獻
綜述
致謝
本文編號:2902618
【文章來源】: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臨床研究
一、一般資料
二、診斷標準
(一) 西醫(yī)診斷標準
(二) 中醫(yī)診斷標準(辨證分型標準)
三、病例納入標準
四、病例排除標準
五、治療方法
六、觀察指標
(一) 療效觀察指標
(二) 實驗室觀察指標
(三) 不良反應及耐受性觀察
七、療效評定標準
(一) 評定方法
(二) 評定標準
八、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
一、臨床療效
(一) 兩組藥物對濕熱型濕疹的癥狀積分比較見表6
(二) 兩組藥物對濕熱型濕疹的療效比較見表7
二、治愈病例隨訪結果見表8
三、不良反應
實驗研究
實驗一 清熱利濕飲抗Ⅳ型變態(tài)反應試驗
一、實驗材料
(一) 動物
(二) 藥物
(三) 試劑
二、實驗方法
(一) 模型的建立
(二) 灌藥
(三) 觀察指標
(四) 判定
三、實驗結果
(一) 小鼠誘發(fā)皮炎后耳厚度及重量的影響
(二) 小鼠左耳組織切片真皮單核細胞浸潤情況的比較
實驗二 清熱利濕飲抗炎試驗
一、實驗材料
(一) 動物
(二) 藥物
(三) 儀器與試劑
二、實驗方法
三、實驗結果
實驗三 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在體實驗
一、實驗材料
(一) 動物
(二) 藥物
(三) 儀器與試劑
二、實驗方法
(一) 實驗分組
(二) 炎癥反應的評估
(三) 備注
三、實驗結果
討論
一、祖國醫(yī)學對濕疹的認識
(一) 病因病機
(二) 治療概況
(三) 研究進展
二、現(xiàn)代醫(yī)學對濕疹的認識
(一) 病因
(二) 發(fā)病機理
(三) 治療進展
三、方藥分析
(一) 內(nèi)服方藥組成及分析
(二) 外用方藥組成及分析
四、研究結果分析
(一) 臨床療效分析
(二) 實驗結果分析
五、作用機理探討
(一) 抗過敏
(二) 調節(jié)免疫
(三) 抗炎
(四) 抗病原微生物
(五) 利尿作用
(六) 止癢
結語
參考文獻
綜述
致謝
本文編號:290261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xuelunwen/pifb/29026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