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哲學道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27 02:54
在新世紀的橋頭,回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歷程,我們可發(fā)覺先進的中國人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理,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所作出的種種艱辛的探索、巨大的努力和不屈不撓的斗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是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瞿秋白、艾思奇、毛澤東等先進的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而艾思奇可說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艾思奇是國內(nèi)外知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黨的優(yōu)秀理論工作者。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發(fā)展史上,就理論界、學術(shù)界而言,其地位僅次于李達。因此,我們在講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現(xiàn)代哲學史時,艾思奇這個人是無法繞過去的,他的地位特殊而且重要。研究艾思奇走過的哲學道路,對于總結(jié)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進一步堅持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大眾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依據(jù)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以艾思奇的哲學活動為線索,以探討艾思奇的哲學理論貢獻為主要內(nèi)容,對艾思奇哲學發(fā)展之路展開了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地考察。艾思奇的哲學活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上海時期、延安時期和北京時期。每個時期,艾思奇的哲學活動都有自己的特點,并且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論貢獻。艾思奇成名于上海時期。這一時期,艾思奇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使他名聲大震,成為學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一是寫就《大眾哲學》一書,一是批判假馬克思主義者葉青。艾思奇《大眾哲學》一書的寫成,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之路,其社會影響相當巨大。艾思奇是從事哲學大眾化、通俗化工作最成功,也是最有影響的。他是哲學大眾化的先驅(qū)和典范。對于葉青哲學的批判,使艾思奇影響擴大,同時也捍衛(wèi)、宣傳和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體現(xiàn)出了艾思奇作為戰(zhàn)士的一面?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艾思奇響應(yīng)黨中央的號召,奔赴延安,開始了延安時期的革命生活。艾思奇成熟于延安時期。這一時期,根據(jù)抗戰(zhàn)實踐的需要,艾思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這是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深化,意義十分重大。艾思奇是第一個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人。這一時期,艾思奇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直接領(lǐng)導下從事哲學理論研究活動,他參與了整風運動,對國民黨反動哲學展開批判,同時對毛澤東哲學思想進行了宣傳與闡釋。延安時期是艾思奇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成熟時期。建國后的北京時期,艾思奇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從<WP=4>事黨的干部教育工作,批判胡適、梁漱溟等唯心主義哲學,編寫中國自己的哲學教科書,為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教科書體系,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規(guī)化、系統(tǒng)化教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北京時期,艾思奇哲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與宣傳。延安時期,艾思奇就開始了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宣傳與研究。北京時期,這方面的工作就更為加強了。艾思奇是研究、宣傳毛澤東哲學思想最早的理論工作者之一,也是研究和宣傳毛澤東哲學思想最有影響的理論工作者之一。艾思奇的哲學道路無疑是獨特和富有個性特征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發(fā)展史上,毛澤東、李達、艾思奇的哲學道路可說是代表了三種不同風格和類型的哲學道路。為了深化對艾思奇的研究,本文將艾思奇的哲學道路與毛澤東、李達的進行了比較研究,對三人哲學道路作出了思考。艾思奇哲學道路留下的啟示是豐富而深刻的,本文為此就哲學與現(xiàn)時代、哲學與民眾、哲學家與領(lǐng)袖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論述。艾思奇的一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發(fā)展與普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映現(xiàn)出了中國革命的歷程,也映現(xiàn)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歷程。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艾思奇也存在有不足與局限,這是時代造成的。今天,我們研究艾思奇、總結(jié)艾思奇,是為了發(fā)展艾思奇,是為了在新世紀里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與大眾化。
【文章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4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導 論
一、 選題緣由及其意義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三、 論文所采用的方法
四、 論文結(jié)構(gòu)及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上海時期的哲學活動和理論貢獻
一、 早期的革命活動和求學經(jīng)歷
(一) 艾思奇的家學淵源
(二) 中學時期對馬列主義的初步接受
(三) 留日期間的革命活動和世界觀的轉(zhuǎn)變
二、 上海時期的哲學活動
(一) 在泉漳中學任教和《申報》工作時期的哲學活動
(二) 對于《大眾哲學》、《新哲學論集》、《如何研究哲學》、《思想方法論》 和《哲學與生活》的寫作和翻譯《新哲學大綱》
(三) 對于自然科學中哲學問題的研究
三、 艾思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與宣傳
(一) 《思想方法論》的主要思想與貢獻
(二) 《哲學與生活》的主要思想與貢獻
(三) 對唯物論辯證法基本原理的闡述
(四) 對唯物史觀若干問題的論述
(五) 對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的研究
四、 對葉青哲學的批判
(一) 葉青其人
(二) 對葉青哲學消滅論的批判
(三) 對葉青歪曲馬克思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關(guān)系的批判
(四) 對葉青歪曲唯物辯證法的批判
(五) 對葉青歪曲唯物史觀相關(guān)原理的批判
(六) 艾思奇哲學批判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五、 開創(chuàng)哲學大眾化之路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特點
(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時代的需要
(三) 《大眾哲學》的特點與理論貢獻
(四) 《大眾哲學》的社會影響及意義
第二章 延安時期的哲學活動和理論貢獻
一、 延安時期的主要活動經(jīng)歷
(一) 從事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
(二) 進行哲學理論活動
(三) 從事報刊編輯工作
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xiàn)實化
(一) 從通俗化、大眾化到中國化、現(xiàn)實化
(二) 中國化的理論內(nèi)涵
(三) 與葉青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的論爭
(四)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出的重大意義
三、 艾思奇與延安整風
(一) 到延安后與毛澤東的哲學交往活動
(二) 對“實事求是”思想的科學闡釋與宣傳
(三) 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
(四) 反對經(jīng)驗主義
四、 對國民黨反動哲學的批判
(一) 對陳立夫“唯生論”的哲學批判
(二) 對蔣介石“力行哲學”及其《中國之命運》愚民哲學的批判
(三) 對閻錫山“中”的哲學的批判
五、 對孫中山、魯迅哲學思想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
(一) 研究的目的、意義及遵循的原則
(二) 對孫中山哲學思想的研究
(三) 對魯迅哲學思想的研究
(四) 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
第三章 北京時期的哲學活動和理論貢獻
一、 建國后的主要活動經(jīng)歷
(一) 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宣傳與研究
(二)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普及與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
(三) 進行哲學批判與爭論活動
二、 哲學的宣傳、教學與研究活動
(一) 對于唯物史觀(社會發(fā)展史)的宣傳
(二) 給廣大干部群眾和知識分子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 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四) 教材的理論貢獻
(五) 教材的歷史地位及局限性
三、 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與宣傳
(一) 延安時期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宣傳與闡釋
(二) “兩論”發(fā)表后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宣傳與闡釋
(三) 60年代中期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研究、宣傳與闡釋
四、 對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活動
(一) 批判的背景
(二) 對胡適哲學的批判
(三) 對梁漱溟哲學的批判
(四) 批判的重大意義與存在的缺失
五、 艾思奇與建國后的三次哲學論爭
(一) 關(guān)于我國過渡時期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問題的爭論
(二) 關(guān)于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爭論
(三) 關(guān)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問題的爭論
(四) 三次哲學爭論留下的教訓與今人的思考
第四章 艾思奇哲學道路的啟示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發(fā)展史上三種類型的哲學道路
(一) 毛澤東類型的哲學道路(領(lǐng)袖革命家類型)
(二) 李達類型的哲學道路(理論家教授類型)
(三) 艾思奇類型的哲學道路 (學者戰(zhàn)士類型)
(四) 關(guān)于三人哲學道路的思考
二、 哲學與現(xiàn)時代
(一) 哲學與實踐的關(guān)系
(二) 哲學與政治的關(guān)系
(三) 哲學與爭鳴
三、 哲學與民眾
(一) 哲學的普及
(二) 哲學的提高
四、 哲學家與領(lǐng)袖
(一) 哲學家與領(lǐng)袖的關(guān)系
(二) 哲學家的獨立人格與個性化研究
結(jié) 語 在新世紀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一、 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二、 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若干新思考[J]. 許全興.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04(01)
[2]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軌跡[J]. 宋志明.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3(03)
[3]論與時俱進與哲學繁榮[J]. 陳先達. 理論學刊. 2003(01)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分析[J]. 張琳. 理論學刊. 2002(04)
[5]艱辛的探索、創(chuàng)新歷程——馬克思主義百年回眸之一[J]. 馬理文.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1(01)
[6]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的理論[J]. 胡繩. 中共黨史研究. 2000(06)
[7]關(guān)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若干斷想[J]. 林劍. 江海學刊. 2000(03)
本文編號:214965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21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