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回流現象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10-05 01:07
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實現農村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發(fā)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實現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才可以使國家走向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從來沒有停止過,其間伴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和回流的交替現象。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形成了當時引人矚目的“民工潮”現象。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農民工的數量開始不斷地減少,他們陸續(xù)返回自己的家鄉(xiāng)。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民工的回流是越發(fā)形成規(guī)模,在我國的一些沿海地區(qū)出現了“民工荒”現象。在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供大于求是不可能發(fā)生改變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回流以及如何看待這次回流的特征和效應,如何合理應對農村勞動力回流問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首先介紹了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其次回顧了建國以來幾次規(guī)模比較大的農村勞動力回流;再次對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農村勞動力回流現象從特征、成因以及效應這三個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后提出引導我國農村...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和理論意義
1.1.1 現實背景
1.1.2 理論意義
1.2 關于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研究成果綜述
1.2.1 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成因
1.2.2 關于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流失造成的影響
1.2.3 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問題
1.2.4 關于農村勞動力的回流
1.2.5 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方面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和資料收集
第2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理論模型述評
2.1 劉易斯理論模型
2.2 拉尼斯——費景漢理論模型
2.3 托達羅理論模型
2.4 “推——拉”理論模型
2.5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模型
第3章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歷史回顧
3.1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的第一次回流
3.2 三年困難時期的第二次回流
3.3 1989年—1991年三年治理整頓期間的第三次回流
3.4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延續(xù)至今的第四次回流
3.5 四次回流歷史回顧小結
第4章 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基本特征
4.1 地域分布不平衡
4.1.1 城鄉(xiāng)分布
4.1.2 地區(qū)分布
4.2 回到第一產業(yè)的居首位
4.3 擁有全新的思想觀念
4.3.1 法制觀念
4.3.2 市場觀念
4.4 人口學特征
4.4.1 性別構成
4.4.2 婚姻狀況
4.4.3 年齡結構
4.4.4 文化程度
第5章 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現象成因及效應分析
5.1 農村勞動力的主動回流
5.1.1 農村勞動力主動回流的成因
5.1.2 農村勞動力的主動回流的效應
5.2 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
5.2.1 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的成因
5.2.2 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的效應
第6章 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對策與建議
6.1 促進農民工積極主動的回流
6.1.1 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農業(yè)
6.1.2 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6.1.3 大力推動農村城鎮(zhèn)化,縣域經濟工業(yè)化
6.2 遏制農民工被動無序的回流
6.2.1 健全和完善對農民工的法律保障制度
6.2.2 健全和完善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
6.2.3 改革和完善我國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和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4007362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和理論意義
1.1.1 現實背景
1.1.2 理論意義
1.2 關于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研究成果綜述
1.2.1 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成因
1.2.2 關于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流失造成的影響
1.2.3 關于農村土地流轉問題
1.2.4 關于農村勞動力的回流
1.2.5 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方面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和資料收集
第2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理論模型述評
2.1 劉易斯理論模型
2.2 拉尼斯——費景漢理論模型
2.3 托達羅理論模型
2.4 “推——拉”理論模型
2.5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模型
第3章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歷史回顧
3.1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的第一次回流
3.2 三年困難時期的第二次回流
3.3 1989年—1991年三年治理整頓期間的第三次回流
3.4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延續(xù)至今的第四次回流
3.5 四次回流歷史回顧小結
第4章 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基本特征
4.1 地域分布不平衡
4.1.1 城鄉(xiāng)分布
4.1.2 地區(qū)分布
4.2 回到第一產業(yè)的居首位
4.3 擁有全新的思想觀念
4.3.1 法制觀念
4.3.2 市場觀念
4.4 人口學特征
4.4.1 性別構成
4.4.2 婚姻狀況
4.4.3 年齡結構
4.4.4 文化程度
第5章 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現象成因及效應分析
5.1 農村勞動力的主動回流
5.1.1 農村勞動力主動回流的成因
5.1.2 農村勞動力的主動回流的效應
5.2 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
5.2.1 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的成因
5.2.2 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的效應
第6章 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對策與建議
6.1 促進農民工積極主動的回流
6.1.1 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新型農業(yè)
6.1.2 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6.1.3 大力推動農村城鎮(zhèn)化,縣域經濟工業(yè)化
6.2 遏制農民工被動無序的回流
6.2.1 健全和完善對農民工的法律保障制度
6.2.2 健全和完善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
6.2.3 改革和完善我國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和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4007362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falvlunwen/tudifa/4007362.html
上一篇: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債務與耕地減少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