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緣果可山巖體巖漿混合作用 ——來自巖相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證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5-06-24 01:26
青海南山巖漿巖帶沿柴達木盆地和西秦嶺造山帶北緣分布,主要是由與古特提斯洋俯沖-碰撞相關的晚二疊世-三疊紀花崗巖組成。本文對柴北緣東段果可山石英閃長巖及其中鎂鐵質微粒包體開展巖相學、礦物學、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綜合研究及成因約束,為探究殼-幔相互作用提供新信息。LA-ICP-MS鋯石U-Pb定年結果顯示,果可山石英閃長巖與鎂鐵質包體形成于~247Ma。石英閃長巖屬中鉀鈣堿性Ⅰ型花崗巖,具有中等K2O含量(1.43%~2.18%)和高Mg#值(48.86~52.41),還表現(xiàn)出富集輕稀土元素、大離子親石元素(如U、K、Pb),虧損重稀土元素和高場強元素(如Nb、Ta、Ti)和弱Eu負異常特征(Eu/Eu*=0.71~0.85)。Sr-Nd同位素組成和礦物不平衡結構(如斜長石韻律環(huán)帶和突變環(huán)帶及角閃石包裹黑云母)表明,石英閃長巖主要源自鎂鐵質下地殼部分熔融并伴有富集地幔來源鎂鐵質組分的參與。鎂鐵質微粒包體呈橢球狀,發(fā)育冷凝邊和特殊的顯微結構(如針狀磷灰石、斜長石反環(huán)帶和斜長石含刀刃狀角閃石),具有更低的SiO2(56.68%~59.28%)含量、εNd(t)值和更高的Mg#(58.5~6...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暗色包體研究現(xiàn)狀
1.2 柴北緣研究現(xiàn)狀
1.3 選題意義
1.4 研究內容及方法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區(qū)域構造格架
2.2 歐龍布魯克微陸塊區(qū)域地質概況
2.2.1 達肯大坂巖
2.2.2 德令哈雜巖
2.2.3 萬洞溝群
2.2.4 全吉群
2.2.5 古生界
2.2.6 中生界和新生界
2.3 北烏蘭地體的物質組成
第三章 野外地質特征及巖相學
3.1 野外地質特征
3.2 巖相學特征
第四章 果可山石英閃長巖及包體地球化學特征
4.1 樣品處理與分析方法
4.1.1 電子探針分析
4.1.2 角閃石壓力計
4.2 礦物化學特征
4.2.1 斜長石
4.2.2 角閃石
4.3 LA-ICP-MS鋯石U-Pb年代學
4.4 全巖地球化學特征
4.4.1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4.4.2 Sr-Nd同位素
第五章 討論
5.1 果可山鎂鐵質微粒包體的成因
5.2 果可山石英閃長巖的成因
5.3 動力學背景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活動及成果
本文編號:4052288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暗色包體研究現(xiàn)狀
1.2 柴北緣研究現(xiàn)狀
1.3 選題意義
1.4 研究內容及方法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區(qū)域構造格架
2.2 歐龍布魯克微陸塊區(qū)域地質概況
2.2.1 達肯大坂巖
2.2.2 德令哈雜巖
2.2.3 萬洞溝群
2.2.4 全吉群
2.2.5 古生界
2.2.6 中生界和新生界
2.3 北烏蘭地體的物質組成
第三章 野外地質特征及巖相學
3.1 野外地質特征
3.2 巖相學特征
第四章 果可山石英閃長巖及包體地球化學特征
4.1 樣品處理與分析方法
4.1.1 電子探針分析
4.1.2 角閃石壓力計
4.2 礦物化學特征
4.2.1 斜長石
4.2.2 角閃石
4.3 LA-ICP-MS鋯石U-Pb年代學
4.4 全巖地球化學特征
4.4.1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4.4.2 Sr-Nd同位素
第五章 討論
5.1 果可山鎂鐵質微粒包體的成因
5.2 果可山石英閃長巖的成因
5.3 動力學背景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活動及成果
本文編號:405228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kejilunwen/diqiudizhi/405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