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可能性與實在可能性——論胡塞爾對《邏輯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的修改
【文章目錄】:
一、《邏輯研究》第6研究第1篇重印版和修改版的文本對照
二、胡塞爾論觀念可能性與實在可能性
三、可能性意識與發(fā)生現象學的觀念
第一,統覺的問題
第二,理性設定與自我的權能性問題
第三,觀念直觀問題
四、結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任之;;現象學“先天”的來源及意義——從胡塞爾的波爾扎諾轉向談起[J];學術月刊;2011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斌;“起源”的迷思——德里達《〈幾何學起源〉導論》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2 倪梁康;;現象學的方法特征——關于現象學與人類學、心理學之間關系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任軍;;胡塞爾現象學與自然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肖德生;;胡塞爾對主客觀時間關系的確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金松林;;海子:被誤讀的面孔——一種現象學解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6 張俊;“視域融合”及其現代性意義檢審[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7 楊帆;;教師的反思性語言形態(tài)[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1期
8 王永全;;從哲學時間觀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0期
9 王珅;;符號意識在先驗現象學中的理解[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10 范龍;;現象學:一種可資傳播學借鑒的哲學方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李言統;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鐵華;主人的居處:“看”視域的古典園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6 蔣開君;范梅南現象學教育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象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宮寶龍;記號的迷思[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俊霞;叛逆的回歸:主體間性下的林譯《浮生六記》[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邵秀娟;符號塑造:進城農民工子女學習困難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振魯;詮釋學視域下柯林武德的問答邏輯[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驍;向內的探尋[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王莎莎;小學語文新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生活體驗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曉微;校本培訓中的教師主體性的個案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鎖馨;國際視域下實踐導向的教師培訓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趙振興;唐·伊德現象學技術哲學思想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9 高龍迪;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的內容及特征[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李偉;經驗的斷裂與重建:論俄狄浦斯的悲劇性存在[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凱;論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和方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2 陳志遠;現象學和形而上學:德里達和胡塞爾[J];哲學研究;2003年01期
3 王曉方;胡塞爾的現象學和伽達默爾的解釋學[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4 李蜀人;胡塞爾意向性理論的構成及意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5 周楓;從反心理主義到現象學的創(chuàng)立——胡塞爾現象學創(chuàng)立之初的內在緊張性及其解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倪梁康;胡塞爾哲學中的“原意識”與“后反思”[J];哲學研究;1998年01期
7 方向紅;論阿多諾視域中的一段現象學公案[J];現代哲學;2004年02期
8 錢捷;“Vouloir-dire”:創(chuàng)意還是誤讀?──談德里達對胡塞爾指號現象學思考的解讀[J];哲學研究;1998年02期
9 陶建文;論胡塞爾對意義的圖像論的批駁[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03期
10 張亮;胡塞爾邏輯絕對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批判——讀阿多諾的《認識論的元批判》[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寶富;胡塞爾被動構造學說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范民;胡塞爾意向性學說:歷史的回顧與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3 唐杰;胡塞爾哥廷根時期“同感”概念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余慧元;一種“純粹”的經驗如何可能?—胡塞爾現象學經驗問題的擴展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陳志遠;胡塞爾直觀概念的起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鄭爭文;胡塞爾直觀問題概論[D];復旦大學;2007年
7 王昊寧;直觀、自我與明見性[D];吉林大學;2008年
8 朱耀平;海德格爾與現象學的本體論轉向[D];復旦大學;2003年
9 徐晟;現象的被給予性與主體的轉化[D];浙江大學;2008年
10 劉劍濤;我群與他群中的自我與他人[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衛(wèi)峰;嚴格科學的哲學理想與胡塞爾的哲學觀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徐俊敏;胡塞爾的形式部分論[D];浙江大學;2010年
3 孫學鵬;論胡塞爾《邏輯研究》中的含義理論[D];復旦大學;2012年
4 羅燕;胡塞爾對實驗心理學的批判和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顧炯;從內在時間意識到發(fā)生現象學——理解胡塞爾現象學的一條進路[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6 田甜;胡塞爾科學哲學思想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張愛林;自在之物與純粹意識[D];黑龍江大學;2005年
8 張益寧;“胡塞爾現象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牟春;移情之流變及其批判[D];鄭州大學;2005年
10 王凱;胡塞爾科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5819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ljx/285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