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化熱中的魯迅熱-80年代人文魯迅話語闡釋
發(fā)布時間:2021-03-12 18:33
“魯迅傳統(tǒng)”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它一直存在官方和知識分子的雙重建構(gòu)。在20世紀的魯迅研究史中,80年代的魯迅話語闡釋是不容忽視的。“文革”結(jié)束后,影響整個80年代的文化熱開始興起,而魯迅熱又是文化熱潮中引人注目的。作為80年代文化熱的組成部分,魯迅熱實際上是人文知識分子試圖實現(xiàn)80年代文化啟蒙所尋求的精神資源。在80年代文化熱中,人文知識分子所重新建構(gòu)起來的“人文魯迅傳統(tǒng)”逐漸從“官方魯迅傳統(tǒng)”中脫離出來,試圖通過對魯迅的闡釋建構(gòu)獨立的人文意識形態(tài)。本文以80年代文化熱中的魯迅熱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80年代文化熱中的魯迅熱的梳理,考察了80年代的人文魯迅話語闡釋過程,并在80年代文化熱的魯迅熱的闡釋基礎(chǔ)上,進一步追問了90年代以來新語境下魯迅熱式微的原因。文章跳出單純的學術(shù)層面,試圖從整個文化歷史格局層次上探討80年代的“魯迅傳統(tǒng)”嬗變,探討官方意識形態(tài)與人文意識形態(tài)在80年代的復雜糾葛以及90年代人文魯迅傳統(tǒng)的式微原因。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9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80 年代文化熱現(xiàn)象及探源—魯迅熱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jié) “充滿激情與希望”的 80 年代文化熱現(xiàn)象
一、從思想解放到“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討論
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人”之聲
三、從美學熱到文學主體性
四、重構(gòu)“啟蒙圖景”
五、反思傳統(tǒng)與面向西方:尋根思潮與三個知識群體
第二節(jié) 文化熱緣何而起
一、文化熱的社會背景
二、文化熱與人文知識分子
三、人文知識分子的地位流變和文化熱的“末路”
第二章 80 年代的魯迅熱
第一節(jié) 人文知識分子的話語空間建構(gòu)
第二節(jié) 魯迅何以成為資源
一、重獲知識分子勇氣和信心
二、借“啟蒙者魯迅”重構(gòu)知識分子的自我形象
三、捍衛(wèi)“精神之父”魯迅—從“反對神化魯迅”事件看去
第三節(jié) 建構(gòu)人文魯迅傳統(tǒng)—魯迅形象建構(gòu)與魯迅熱
一、艱難的“破冰之旅”—擺脫政治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發(fā)聲練習
二、啟蒙者魯迅的重構(gòu)
三、王富仁、錢理群等人的人文魯迅形象建構(gòu)
第四節(jié) 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shù)研究中的魯迅熱
一、魯迅熱在不同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
二、80 年代的魯迅研究“大軍”
第三章 人文魯迅傳統(tǒng)走向式微
第一節(jié) “權(quán)力和資本”作為時代新主題—人文魯迅傳統(tǒng)式微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
一、體制的規(guī)約和瘋狂的商業(yè)化壓力
二、體制規(guī)約下的創(chuàng)作與學術(shù)研究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熱—人文魯迅傳統(tǒng)式微的文化背景角度
一、反思五四與傳統(tǒng)
二、國學熱
第三節(jié) 人文知識分子的分化與“人的危機”—人文魯迅傳統(tǒng)的研究者、傳播者角度
一、人文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化、學者化
二、作家的選擇與堅守
三、“人的危機”與人文精神的失落
四、后殖民主義話語下的魯迅形象解構(gòu)
第四節(jié) 啟蒙對象的缺席—人文魯迅傳統(tǒng)的接受者角度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主要學術(shù)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熱與冷:論90年代以來的文化思潮[J]. 汪衛(wèi)東. 文藝爭鳴. 2014(02)
[2]21世紀,還需要魯迅嗎?[J]. 汪衛(wèi)東.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3]啟蒙:知識分子的文化想象與公共建構(gòu)[J]. 陳舒劼. 江淮論壇. 2010(05)
[4]能否到“人”為止?——對20世紀中國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反思[J]. 汪衛(wèi)東.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5]新世紀文學“建構(gòu)”所隱含的諸多問題[J]. 程光煒. 文藝爭鳴. 2007(02)
[6]重返“人的文學”——1980年代中國文學的知識分子話語之四[J]. 李新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5(06)
[7]“人道主義”討論:一個未完成的文學預案——重返80年代文學史之四[J]. 程光煒. 南方文壇. 2005(05)
[8]權(quán)力與身體的雙重拷問——福柯《性史》解讀[J]. 秦靜. 史學理論研究. 2002(04)
[9]魯迅:遠行以后(1949-2001)[之四][J]. 錢理群. 文藝爭鳴. 2002(04)
[10]80年代那場關(guān)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爭論[J]. 盧之超. 當代中國史研究. 1999(04)
本文編號:3078779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9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80 年代文化熱現(xiàn)象及探源—魯迅熱的社會背景
第一節(jié) “充滿激情與希望”的 80 年代文化熱現(xiàn)象
一、從思想解放到“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討論
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人”之聲
三、從美學熱到文學主體性
四、重構(gòu)“啟蒙圖景”
五、反思傳統(tǒng)與面向西方:尋根思潮與三個知識群體
第二節(jié) 文化熱緣何而起
一、文化熱的社會背景
二、文化熱與人文知識分子
三、人文知識分子的地位流變和文化熱的“末路”
第二章 80 年代的魯迅熱
第一節(jié) 人文知識分子的話語空間建構(gòu)
第二節(jié) 魯迅何以成為資源
一、重獲知識分子勇氣和信心
二、借“啟蒙者魯迅”重構(gòu)知識分子的自我形象
三、捍衛(wèi)“精神之父”魯迅—從“反對神化魯迅”事件看去
第三節(jié) 建構(gòu)人文魯迅傳統(tǒng)—魯迅形象建構(gòu)與魯迅熱
一、艱難的“破冰之旅”—擺脫政治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發(fā)聲練習
二、啟蒙者魯迅的重構(gòu)
三、王富仁、錢理群等人的人文魯迅形象建構(gòu)
第四節(jié) 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shù)研究中的魯迅熱
一、魯迅熱在不同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
二、80 年代的魯迅研究“大軍”
第三章 人文魯迅傳統(tǒng)走向式微
第一節(jié) “權(quán)力和資本”作為時代新主題—人文魯迅傳統(tǒng)式微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
一、體制的規(guī)約和瘋狂的商業(yè)化壓力
二、體制規(guī)約下的創(chuàng)作與學術(shù)研究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熱—人文魯迅傳統(tǒng)式微的文化背景角度
一、反思五四與傳統(tǒng)
二、國學熱
第三節(jié) 人文知識分子的分化與“人的危機”—人文魯迅傳統(tǒng)的研究者、傳播者角度
一、人文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化、學者化
二、作家的選擇與堅守
三、“人的危機”與人文精神的失落
四、后殖民主義話語下的魯迅形象解構(gòu)
第四節(jié) 啟蒙對象的缺席—人文魯迅傳統(tǒng)的接受者角度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主要學術(shù)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熱與冷:論90年代以來的文化思潮[J]. 汪衛(wèi)東. 文藝爭鳴. 2014(02)
[2]21世紀,還需要魯迅嗎?[J]. 汪衛(wèi)東.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3]啟蒙:知識分子的文化想象與公共建構(gòu)[J]. 陳舒劼. 江淮論壇. 2010(05)
[4]能否到“人”為止?——對20世紀中國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反思[J]. 汪衛(wèi)東.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5]新世紀文學“建構(gòu)”所隱含的諸多問題[J]. 程光煒. 文藝爭鳴. 2007(02)
[6]重返“人的文學”——1980年代中國文學的知識分子話語之四[J]. 李新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5(06)
[7]“人道主義”討論:一個未完成的文學預案——重返80年代文學史之四[J]. 程光煒. 南方文壇. 2005(05)
[8]權(quán)力與身體的雙重拷問——福柯《性史》解讀[J]. 秦靜. 史學理論研究. 2002(04)
[9]魯迅:遠行以后(1949-2001)[之四][J]. 錢理群. 文藝爭鳴. 2002(04)
[10]80年代那場關(guān)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爭論[J]. 盧之超. 當代中國史研究. 1999(04)
本文編號:307877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sjls/307877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