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作品在中國的譯介研究:現(xiàn)狀及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4-07-02 08:23
在挖掘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譯本、史料等文獻,對毛姆及其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進行了考察。認為這些研究存在譯者、譯本和譯介研究匱乏,譯介階段劃分不詳,譯介和研究資料訛誤以及研究范圍狹窄、偏頗等問題。建議通過引入史學研究方法、拓展國內研究范圍和深度、關注譯者(譯本質量)在文本經(jīng)典建構中的作用等方式更新毛姆作品譯介研究的內容,以提高相關研究水平。
頁數(shù):7
文章目錄
一、國內毛姆作品譯介研究的現(xiàn)狀及問題
(一)譯者、譯本和譯介研究匱乏
(二)譯介階段劃分不詳細
(三)譯介和研究方面資料訛誤
1.翻譯數(shù)量統(tǒng)計不精確。
2.譯本出版時間描述不準確。
3.譯本混淆、相似譯者混淆。
(四)研究范圍狹窄、偏頗
二、毛姆作品譯介研究的建議和展望
(一)引入史學研究方法,重視一手史料的挖掘
(二)拓展國內毛姆作品譯介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三)關注譯本質量(譯者)在文本經(jīng)典建構中的作用
三、結語
[1] 譯者主體性在《月亮和六便士》兩譯本中的體現(xiàn)[J]. 郭文娟.名作欣賞,2021(14)
[2] 《月亮與六便士》三個中譯本的譯者主體性比較研究[J]. 劉艷麗;劉暢.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04)
[3] 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中心”之探析——以《月亮與六便士》兩中譯本為例[J]. 林瑞榕.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04)
[4] “和而不同”——生態(tài)翻譯理論下《月亮與六便士》兩種中譯本的對比研究[J]. 程凱文;鄧棋方;鄧顏蕙.翻譯研究與教學,2020(01)
[5] 風格標記理論視閾下文學作品風格的傳譯——以《月亮和六便士》漢譯本為例[J]. 張白樺;楊柳.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6] 翻譯文學經(jīng)典研究中的問題與思考[J]. 宋學智.外語學刊,2017(01)
[7] 毛姆在中國的譯介溯源與研究潛勢[J]. 辛紅娟;鄢宏福.中國翻譯,2016(01)
[8] 毛姆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J]. 秦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02)
[9] 翻譯史研究的史料拓展:意義與方法[J]. 王建開.上海翻譯,2007(02)
本文編號:147387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