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吏部尚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3 08:50
吏部尚書在宋代職官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地位。尚書之名始于秦代,吏部尚書則出現(xiàn)于曹魏時期,至唐已位居六部之首,但在唐后期逐漸成為虛職。北宋前期,吏部尚書階官化,元豐改制之后官復(fù)其職,領(lǐng)尚書左選、尚書右選、侍郎左選、侍郎右選、司封司、司勛司、考功司、官告院等機(jī)構(gòu)。吏部尚書有行、守、試、權(quán)、檢校等不同類別,元豐改制前職掌視差遣而定,元豐改制后總領(lǐng)文武百官選試、注擬等政令,還經(jīng)常兼任他職。宋代吏部尚書籍貫分布主要集中于南方五路,尤其是兩浙路與福建路,這與當(dāng)?shù)乜婆e發(fā)達(dá)、經(jīng)濟(jì)快速發(fā)展、教育興盛有很大關(guān)系。吏部尚書入仕途徑以科舉尤其是進(jìn)士的方式為主,恩蔭官員成為吏部尚書的可能性較低。吏部尚書起家官大多為地方幕職州縣官,總體上以低級差遣官為主。吏部尚書在任職前大多擔(dān)任過吏部相關(guān)職務(wù),部分吏部尚書任職經(jīng)歷中先后經(jīng)歷多種相關(guān)職位。吏部尚書的最高官職幾乎包括吏部尚書這一官職向上遷轉(zhuǎn)職事官中的所有情況,同時以他官兼、兼權(quán)吏部尚書大量出現(xiàn)。吏部尚書致仕比例并不高,特別是北宋后期致仕比例最低,以實(shí)職和祠祿官而卒的官員較多。吏部尚書遷入官,元豐改制前以宰相兼官和六部其他尚書最多,元豐改制后以六部長貳、地方官、臺諫官為主。...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xué)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237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選題意義
二、 研究狀況及分析
(一) 制度方面
(二) 人事方面
三、 創(chuàng)新之處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吏部尚書源流與宋代吏部組織結(jié)構(gòu)
一、 吏部尚書的演變
(一) 先秦秦漢魏晉時期
(二) 南北朝時期
(三) 隋唐時期
(四) 五代十國時期
(五) 北宋元豐改制前
(六) 元豐改制后與南宋時期
二、 元豐改制前吏部的演變
(一) 京朝官差遣院
(二) 磨勘京朝官院
(三) 磨勘幕職州縣官院
(四) 考課院
(五) 三班院
(六) 審官院
(七) 吏部流內(nèi)銓
三、 元豐改制后與南宋的吏部機(jī)構(gòu)
(一) 吏部尚書左選
(二) 吏部尚書右選
(三) 吏部侍郎左選
(四) 吏部侍郎右選
(五) 司封司
(六) 司勛司
(七) 考功司
(八) 官告院
第二章 宋代吏部尚書的類別與職掌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類別
(一) 吏部尚書
(二) 權(quán)、行、守、試?yán)舨可袝?br> (三) 檢校吏部尚書
(四) 贈吏部尚書
(五) 金紫光祿大夫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職掌
(一) 主持吏部全面工作
(二) 修訂吏部七司條法
(三) 薦舉人才
(四) 參政議政
(五) 負(fù)責(zé)貢舉考試
(六) 擔(dān)任修史工作
(七) 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
(八) 擔(dān)任臨時性禮儀官
第三章 宋代吏部尚書籍貫
一、 宋代吏部尚書籍貫考
(一) 北宋前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二) 北宋后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三) 南宋時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二、 宋代吏部尚書籍貫分布特征與分析
(一) 籍貫分布特征
(二) 籍貫分布分析
(三) 吏部尚書籍貫分布與唐代的異同
第四章 宋代吏部尚書入仕途徑與起家官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入仕途徑
(一) 入仕途徑特征及特征
(二) 入仕途徑分析
(三) 吏部尚書與唐代吏部尚書入仕的異同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起家官
(一) 起家官特征
(二) 起家官分析
(三) 吏部尚書起家官與唐代的異同
第五章 宋代吏部尚書仕履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仕履
二、 宋代吏部尚書仕履分析
(一) 吏部尚書吏部相關(guān)仕履分析
(二) 吏部尚書吏部相關(guān)仕履與唐代的異同
三、 無吏部相關(guān)仕履的吏部尚書之探討
第六章 宋代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與致仕官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最高官職
(一) 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考
(二) 吏部尚書最高官職特征
(三) 吏部尚書最高官職分析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致仕官
(一) 吏部尚書致仕官考
(二) 吏部尚書致仕官特征
(三) 吏部尚書致仕官分析
第七章 宋代吏部尚書遷入遷出官、兼官與任期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遷入官
(一) 吏部尚書遷入官分類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遷入官分析
(三) 吏部尚書遷入官與唐代的異同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遷出官
(一) 吏部尚書遷出官分類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遷出官分析
(三) 吏部尚書遷出官與唐代的異同
三、 宋代吏部尚書的兼官
(一) 吏部尚書兼官考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兼官分析
(三) 對吏部尚書兼官的思考
四、 宋代吏部尚書的任期
(一) 吏部尚書任期考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任期典型事例分析
結(jié)語
一、宋代吏部尚書職能、選任諸方面在不斷完善,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二、宋代吏部尚書存在不同類別,職掌范圍較之前代有所擴(kuò)大
三、宋代吏部尚書籍貫主要分布在南方五路,政局的穩(wěn)定與學(xué)風(fēng)的興盛是重要原因
四、宋代吏部尚書大多以進(jìn)士科入仕,恩蔭入仕較少
五、宋代吏部尚書起家官以地方幕職州縣官為主,為其日后擔(dān)任要職打下基礎(chǔ)
六、宋代吏部尚書任職前大多都有吏部相關(guān)仕履,是其能否勝任吏部尚書的重要依據(jù)
七、宋代吏部尚書最高任職多為宰執(zhí),但其致仕比例并不高
八、宋代吏部尚書任職前后遷轉(zhuǎn)大多呈上升趨勢
九、宋代吏部尚書兼官較多,1 年左右的平均任期低于前后朝
十、宋代吏部尚書為官多數(shù)值得肯定
附表
一、附表1
二、附表2
參考文獻(xiàn)
一、 古籍文獻(xiàn)
二、 今人論著
(一) 專著
(二) 論文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南宋詩人許及之生平事跡考補(bǔ)[J]. 白金. 河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2(03)
[2]試論宋代檢校官制度[J]. 夏麗梅. 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2(02)
[3]北宋前期官品令復(fù)原研究[J]. 李昌憲. 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 2012(01)
[4]宋代檢校官的源流及其嬗變[J]. 楊倩描. 宋史研究論叢. 2011(00)
[5]“正名”與“正實(shí)”——從元豐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J]. 劉后濱.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1(02)
[6]呂頤浩年譜[J]. 劉云軍. 齊魯文化研究. 2010(00)
[7]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綜論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J]. 黃寬重. 中國史研究. 2009(04)
[8]《永樂大典》本宋《吏部條法》考述[J]. 戴建國. 中華文史論叢. 2009(03)
[9]南宋社會文化學(xué)家王應(yīng)麟仕履系年考釋[J]. 龔延明. 國際社會科學(xué)雜志(中文版). 2009(03)
[10]唐代的皇帝喪葬與山陵使[J]. 吳麗娛.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 2008(00)
博士論文
[1]宋代工部研究[D]. 楊計(jì)國.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3
[2]北宋熙豐時期的兩府研究[D]. 陳朝陽.首都師范大學(xué) 2012
[3]北宋嘉祐二年進(jìn)士研究[D]. 王連旗.河南大學(xué) 2011
[4]宋代明堂禮制研究[D]. 楊高凡.河南大學(xué) 2011
[5]周必大研究[D]. 楊瑞.浙江大學(xué) 2007
[6]南宋孝宗朝宰相群體研究[D]. 崔英超.暨南大學(xué) 2004
碩士論文
[1]宋代官告院及官告研究[D]. 黃毛.河南大學(xué) 2012
[2]宋代致仕官生活研究[D]. 張霞.河南大學(xué) 2012
[3]唐宋吏部尚書沿革探析[D]. 馬曉菲.山東大學(xué) 2009
[4]北宋前期流內(nèi)銓制度研究[D]. 范建民.河南大學(xué) 2008
[5]周必大研究[D]. 郭蘭.河北大學(xué) 2007
[6]北宋前期審官院制度研究[D]. 楊超.河南大學(xué) 2007
[7]王曾年譜[D]. 董學(xué)連.河南大學(xué) 2007
[8]北宋三司使研究[D]. 黃亞娟.河南大學(xué) 2006
本文編號:2933419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xué)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237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選題意義
二、 研究狀況及分析
(一) 制度方面
(二) 人事方面
三、 創(chuàng)新之處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吏部尚書源流與宋代吏部組織結(jié)構(gòu)
一、 吏部尚書的演變
(一) 先秦秦漢魏晉時期
(二) 南北朝時期
(三) 隋唐時期
(四) 五代十國時期
(五) 北宋元豐改制前
(六) 元豐改制后與南宋時期
二、 元豐改制前吏部的演變
(一) 京朝官差遣院
(二) 磨勘京朝官院
(三) 磨勘幕職州縣官院
(四) 考課院
(五) 三班院
(六) 審官院
(七) 吏部流內(nèi)銓
三、 元豐改制后與南宋的吏部機(jī)構(gòu)
(一) 吏部尚書左選
(二) 吏部尚書右選
(三) 吏部侍郎左選
(四) 吏部侍郎右選
(五) 司封司
(六) 司勛司
(七) 考功司
(八) 官告院
第二章 宋代吏部尚書的類別與職掌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類別
(一) 吏部尚書
(二) 權(quán)、行、守、試?yán)舨可袝?br> (三) 檢校吏部尚書
(四) 贈吏部尚書
(五) 金紫光祿大夫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職掌
(一) 主持吏部全面工作
(二) 修訂吏部七司條法
(三) 薦舉人才
(四) 參政議政
(五) 負(fù)責(zé)貢舉考試
(六) 擔(dān)任修史工作
(七) 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
(八) 擔(dān)任臨時性禮儀官
第三章 宋代吏部尚書籍貫
一、 宋代吏部尚書籍貫考
(一) 北宋前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二) 北宋后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三) 南宋時期吏部尚書籍貫考
二、 宋代吏部尚書籍貫分布特征與分析
(一) 籍貫分布特征
(二) 籍貫分布分析
(三) 吏部尚書籍貫分布與唐代的異同
第四章 宋代吏部尚書入仕途徑與起家官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入仕途徑
(一) 入仕途徑特征及特征
(二) 入仕途徑分析
(三) 吏部尚書與唐代吏部尚書入仕的異同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起家官
(一) 起家官特征
(二) 起家官分析
(三) 吏部尚書起家官與唐代的異同
第五章 宋代吏部尚書仕履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仕履
二、 宋代吏部尚書仕履分析
(一) 吏部尚書吏部相關(guān)仕履分析
(二) 吏部尚書吏部相關(guān)仕履與唐代的異同
三、 無吏部相關(guān)仕履的吏部尚書之探討
第六章 宋代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與致仕官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最高官職
(一) 吏部尚書最高官職考
(二) 吏部尚書最高官職特征
(三) 吏部尚書最高官職分析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致仕官
(一) 吏部尚書致仕官考
(二) 吏部尚書致仕官特征
(三) 吏部尚書致仕官分析
第七章 宋代吏部尚書遷入遷出官、兼官與任期
一、 宋代吏部尚書的遷入官
(一) 吏部尚書遷入官分類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遷入官分析
(三) 吏部尚書遷入官與唐代的異同
二、 宋代吏部尚書的遷出官
(一) 吏部尚書遷出官分類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遷出官分析
(三) 吏部尚書遷出官與唐代的異同
三、 宋代吏部尚書的兼官
(一) 吏部尚書兼官考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兼官分析
(三) 對吏部尚書兼官的思考
四、 宋代吏部尚書的任期
(一) 吏部尚書任期考與特征
(二) 吏部尚書任期典型事例分析
結(jié)語
一、宋代吏部尚書職能、選任諸方面在不斷完善,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二、宋代吏部尚書存在不同類別,職掌范圍較之前代有所擴(kuò)大
三、宋代吏部尚書籍貫主要分布在南方五路,政局的穩(wěn)定與學(xué)風(fēng)的興盛是重要原因
四、宋代吏部尚書大多以進(jìn)士科入仕,恩蔭入仕較少
五、宋代吏部尚書起家官以地方幕職州縣官為主,為其日后擔(dān)任要職打下基礎(chǔ)
六、宋代吏部尚書任職前大多都有吏部相關(guān)仕履,是其能否勝任吏部尚書的重要依據(jù)
七、宋代吏部尚書最高任職多為宰執(zhí),但其致仕比例并不高
八、宋代吏部尚書任職前后遷轉(zhuǎn)大多呈上升趨勢
九、宋代吏部尚書兼官較多,1 年左右的平均任期低于前后朝
十、宋代吏部尚書為官多數(shù)值得肯定
附表
一、附表1
二、附表2
參考文獻(xiàn)
一、 古籍文獻(xiàn)
二、 今人論著
(一) 專著
(二) 論文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南宋詩人許及之生平事跡考補(bǔ)[J]. 白金. 河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2(03)
[2]試論宋代檢校官制度[J]. 夏麗梅. 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2(02)
[3]北宋前期官品令復(fù)原研究[J]. 李昌憲. 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 2012(01)
[4]宋代檢校官的源流及其嬗變[J]. 楊倩描. 宋史研究論叢. 2011(00)
[5]“正名”與“正實(shí)”——從元豐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理念[J]. 劉后濱.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11(02)
[6]呂頤浩年譜[J]. 劉云軍. 齊魯文化研究. 2010(00)
[7]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綜論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J]. 黃寬重. 中國史研究. 2009(04)
[8]《永樂大典》本宋《吏部條法》考述[J]. 戴建國. 中華文史論叢. 2009(03)
[9]南宋社會文化學(xué)家王應(yīng)麟仕履系年考釋[J]. 龔延明. 國際社會科學(xué)雜志(中文版). 2009(03)
[10]唐代的皇帝喪葬與山陵使[J]. 吳麗娛.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 2008(00)
博士論文
[1]宋代工部研究[D]. 楊計(jì)國.上海師范大學(xué) 2013
[2]北宋熙豐時期的兩府研究[D]. 陳朝陽.首都師范大學(xué) 2012
[3]北宋嘉祐二年進(jìn)士研究[D]. 王連旗.河南大學(xué) 2011
[4]宋代明堂禮制研究[D]. 楊高凡.河南大學(xué) 2011
[5]周必大研究[D]. 楊瑞.浙江大學(xué) 2007
[6]南宋孝宗朝宰相群體研究[D]. 崔英超.暨南大學(xué) 2004
碩士論文
[1]宋代官告院及官告研究[D]. 黃毛.河南大學(xué) 2012
[2]宋代致仕官生活研究[D]. 張霞.河南大學(xué) 2012
[3]唐宋吏部尚書沿革探析[D]. 馬曉菲.山東大學(xué) 2009
[4]北宋前期流內(nèi)銓制度研究[D]. 范建民.河南大學(xué) 2008
[5]周必大研究[D]. 郭蘭.河北大學(xué) 2007
[6]北宋前期審官院制度研究[D]. 楊超.河南大學(xué) 2007
[7]王曾年譜[D]. 董學(xué)連.河南大學(xué) 2007
[8]北宋三司使研究[D]. 黃亞娟.河南大學(xué) 2006
本文編號:293341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3341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