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建構論——自我、身份及主體建構的敘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4-10 23:03
現(xiàn)今,敘事研究已然滲入至人文學科各個領域,如文化敘事、歷史敘事、新聞敘事、教育敘事、廣告敘事、政治敘事、圖像敘事、音樂敘事、媒介敘事,甚至科學敘事等幾乎一切人文學科。這不只是顯示了今天敘事學研究的盛行,而且更主要地是說明了敘事性因素普遍存在于整個人類文化活動的事實。換言之,人類文化中內在具有的敘事結構是各個人文學科進行敘事研究的基礎。而人類文化是人類主體活動的結果,因此,人類文化中的敘事性也就是人類主體中的敘事性。敘事建構論主要研究的則是敘事與主體建構的關系,或者進一步說,分析敘事在主體建構中所起的作用。本論文共五個部分,細分九章。第一部分綜述敘事建構論的發(fā)展歷程,其余四部分以從內容相關至形式相關的順序,分別討論敘事時間、敘事鏡像、敘事人稱以及敘事媒介在主體建構中的作用。第二章以時間順序為主干、以人物領域為干枝,以問題為枝葉,詳細綜述了敘事建構論的起源、發(fā)展和繁榮的歷程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第三章以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為基礎,探討主體建構中三個緊密相關的問題。即敘事時間在本我自我化中所起的作用;主體通過敘事認同獲得敘事時間的方式;以及作為敘事認同發(fā)生動力的敘事力。第四章以拉康的鏡像理論...
【文章頁數(shù)】: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意義
1.3 主要內容
2. 敘事建構理論綜述
2.1 古希臘時期的敘事功能
2.2 20世紀中葉的敘事轉向
2.2.1 漢娜·阿倫特的故事與人生
2.2.2 路易斯·明克與芭芭拉·哈迪的爭論
2.2.3 海登·懷特的敘事形式與內容
2.2.4 史丹利·豪爾瓦斯的敘事倫理
2.2.5 麥金太爾的自我故事
2.3 敘事建構論的繁榮
2.3.1 保羅·利科的敘事身份理論
2.3.2 杰羅姆·布魯納的認知方式理論
2.3.3 戴維·卡爾的現(xiàn)實中的敘事性
2.3.4 安東尼·克比的符號主體
2.3.5 丹尼爾·丹尼特的自我與敘事重心
2.4 結語
3. 主體建構的敘事時間化
3.1 敘事時間:自我的形成
3.2 敘事認同:時間的內化
3.3 敘事力:認同的根源
3.4 結語
4. 敘事鏡像對主體時間的塑形作用
4.1 從鏡面到敘事的鏡像認同
4.1.1 從幻象到構像
4.1.2 從誤認到“誤讀”
4.1.3 從自戀到審美移情
4.2 作為時間鏡像的敘事鏡像
4.3 作為復合鏡像的敘事鏡像
4.3.1 共時復合鏡像
4.3.2 歷時復合鏡像
4.4 結語
5. 敘事人稱的時間邏輯與主體定位
5.1 第一人稱敘事中的主體位置
5.2 第三人稱敘事中的主體位置
5.3 第二人稱敘事中的主體位置
5.4 結語
6. 敘事人稱的融合與主體關系
6.1 第一與第三人稱敘事的融合
6.1.1 第一人稱敘事中的第三人稱,即我中之他
6.1.2 第三人稱敘事中的第一人稱,即他中之我
6.2 第一與第二人稱敘事的融合
6.3 第二與第三人稱敘事的融合
6.3.1 第二人稱敘事中的第三人稱,即你中之他
6.3.2 第三人稱敘事中的第二人稱,即他中之你
6.4 結語
7. 敘事媒介的轉化對具身主體的影響
7.1 不同敘事媒介的獨特屬性及其優(yōu)缺點
7.2 共時敘事媒介轉化中的具身主體
7.2.1 不同敘事媒介之間的轉化
7.2.2 相同敘事媒介之間的轉化
7.3 歷時敘事媒介演化中的具身主體
7.4 結語
8. 新媒介交互敘事中的身份認同
8.1 新媒介敘事的交互性
8.2 新媒介敘事中的身份認同
8.2.1 與創(chuàng)作者交互中的身份認同
8.2.2 與作品(媒介)交互中的身份認同
8.2.3 與他者用戶交互中的身份認同
8.3 結語
9.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網絡文獻
致謝
作者簡歷
本文編號:3950494
【文章頁數(shù)】: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意義
1.3 主要內容
2. 敘事建構理論綜述
2.1 古希臘時期的敘事功能
2.2 20世紀中葉的敘事轉向
2.2.1 漢娜·阿倫特的故事與人生
2.2.2 路易斯·明克與芭芭拉·哈迪的爭論
2.2.3 海登·懷特的敘事形式與內容
2.2.4 史丹利·豪爾瓦斯的敘事倫理
2.2.5 麥金太爾的自我故事
2.3 敘事建構論的繁榮
2.3.1 保羅·利科的敘事身份理論
2.3.2 杰羅姆·布魯納的認知方式理論
2.3.3 戴維·卡爾的現(xiàn)實中的敘事性
2.3.4 安東尼·克比的符號主體
2.3.5 丹尼爾·丹尼特的自我與敘事重心
2.4 結語
3. 主體建構的敘事時間化
3.1 敘事時間:自我的形成
3.2 敘事認同:時間的內化
3.3 敘事力:認同的根源
3.4 結語
4. 敘事鏡像對主體時間的塑形作用
4.1 從鏡面到敘事的鏡像認同
4.1.1 從幻象到構像
4.1.2 從誤認到“誤讀”
4.1.3 從自戀到審美移情
4.2 作為時間鏡像的敘事鏡像
4.3 作為復合鏡像的敘事鏡像
4.3.1 共時復合鏡像
4.3.2 歷時復合鏡像
4.4 結語
5. 敘事人稱的時間邏輯與主體定位
5.1 第一人稱敘事中的主體位置
5.2 第三人稱敘事中的主體位置
5.3 第二人稱敘事中的主體位置
5.4 結語
6. 敘事人稱的融合與主體關系
6.1 第一與第三人稱敘事的融合
6.1.1 第一人稱敘事中的第三人稱,即我中之他
6.1.2 第三人稱敘事中的第一人稱,即他中之我
6.2 第一與第二人稱敘事的融合
6.3 第二與第三人稱敘事的融合
6.3.1 第二人稱敘事中的第三人稱,即你中之他
6.3.2 第三人稱敘事中的第二人稱,即他中之你
6.4 結語
7. 敘事媒介的轉化對具身主體的影響
7.1 不同敘事媒介的獨特屬性及其優(yōu)缺點
7.2 共時敘事媒介轉化中的具身主體
7.2.1 不同敘事媒介之間的轉化
7.2.2 相同敘事媒介之間的轉化
7.3 歷時敘事媒介演化中的具身主體
7.4 結語
8. 新媒介交互敘事中的身份認同
8.1 新媒介敘事的交互性
8.2 新媒介敘事中的身份認同
8.2.1 與創(chuàng)作者交互中的身份認同
8.2.2 與作品(媒介)交互中的身份認同
8.2.3 與他者用戶交互中的身份認同
8.3 結語
9.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網絡文獻
致謝
作者簡歷
本文編號:395049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oufeilunwen/rwkxbs/395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