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那點事兒
本文關鍵詞:藝術評論那點事兒,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聽夷長技
在國際藝術市場內,長久以來對于大部分藝術家的市場價值有著決定性影響力的,,是所謂獨立的“藝術評論體系”對藝術家作品做出的藝術評論或者說價值評估,一種言論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個從畫廊到拍賣行,從經紀人到大眾都認可的市場標尺。這除了是市場發(fā)展相對成熟表現之外,也和西方藝術圈長久以來的習氣有很大關聯,因為西方美術史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就是西方藝術評論史。所以在“藝術評論與藝術市場如何正常相處”的問題上,聽聽外來和尚念念長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烏里西克:中國目前只有藝術市場
被譽為“收藏了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時代”的烏里西克,對于中國藝術有著濃厚的情感,而作為一個外國收藏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遠道和尚”的誠意是足夠的,來體會下其“會念經”程度如何:
“在國際藝術圈內,特別是在歐洲,和中國不一樣的是,任何一位知名藝術家的市場價位都不是由藝術家自己或者簽約畫廊隨便制定的,而是由對應藝術市場體系的‘藝術評論體系’來制定的,主要的方式是對藝術家作品做出的藝術評論或者價值評估。這也不是一兩位藝術評論人抑或一兩家權威媒體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專業(yè)的藝術市場研究機構(多數設在藝術專業(yè)類院校里)在廣泛收集了市場參與者(包括藏家、畫商、拍賣從業(yè)者、博物館、美術館甚至圖書館的工作者、藝術投資顧問)的評論后,結合對藝術家所屬、風格、水準的學術研究,再考量當下市場的整體態(tài)勢、具體藝術品類的具體走勢等做出的一個客觀的藝術評論與價值評估,進而就會成為一個相對公正與標注的市場標尺。”烏里西克認為中國在藝術市場份額上已經超越了很多歐美國家,但是成熟而完善的藝術評論體系尚未建立,特別是目前很多藝術評論都會因為“金錢的身影出沒其中”而大失公允,知名評論家寫評論可以是明碼標價而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是“聳人聽聞”。“中國藝術市場目前只有市場,沒有相應的獨立研究機構和評論體系來制約與幫助其健康發(fā)展,畸形越久,問題就會越嚴重。”
Richard Vine:藝術評論之所以稱得上是藝術評論的起碼標準
著名藝刊《美國藝術》主編Richard Vine是國際知名藝評人,也正是他尖刻提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四大病癥”在國內藝術圈激起了強烈回應,而其對中國藝術評論的看法更是直白:
“我認為中國批評界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獨立的批評輿論,真正的藝術批評必須不能受到市場或個人利益的左右,而應該最大程度上滿足和代表讀者的利益,這是藝術評論之所以能稱得上是藝術評論的最起碼標準。而在現在的中國,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難看到獨立批評的評論,絕大多數的批評實際上都是受到了一些利益的驅使,給錢就有文章,這些東西和完全跟獨立、客觀的評論掛不上鉤,這也是國內外讀者對于中國藝術評論文章的真實程度懷疑的根本原因。”
秦思源:無機構、不盈利
秦思源是著名的活躍在中歐兩地的英籍華人藝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從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藝術總監(jiān)到國外藝術中心駐京辦事處策劃總監(jiān)、從UCCA副館長兼首席策展人再到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藝術總監(jiān),秦思源總是可以在不同的位置與角度上勾聯著中國藝術與世界的腳步,然而記者很不情愿將其也列入“洋和尚”的行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操著一口濃郁京腔的秦思源,不但形象上很中國,貢獻上也很中國。
“現代藝術體系的實質是一個獨立的生態(tài)系統,它不但需要資金、政策、觀眾等外部營養(yǎng)滋潤,其內部也需要維系一個生態(tài)的平衡,這個平衡不是相安共處而是相制同處,也就是藝術家、藝術市場、藝術評論之間相互抗衡、制約又相互促進、給養(yǎng),得以讓整個生態(tài)系統正常運轉。” 秦思源認為這種相制同處的前提是在藝術作品的價值標準認定問題上達成共識,“藝術作品的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學術指數與市場指數上,兩者也需要一種平衡關系,否則,只有學術沒有市場作品沒辦法生存,只有市場沒有學術作品也沒辦法長久立足,兩者平衡的基礎是學術指數在高于市場指數的藝術作品將具備更高的價值蘊涵。”,而對于歐美藝術界現行的藝術評論學術體系的實施者,秦思源介紹其主要是兩大部分構成,“一方面各類美術館、藝術機構、基金會等非盈利機構,另一方面就是專業(yè)類的藝術刊物與媒體。”而就這種非盈利體制而言,則是中國藝術圈內最為欠缺和薄弱的方面。“所謂的非盈利體制的實質,是一種純粹藝術本質態(tài)度的表現,它的架構核心就是獨立性,不受商業(yè)、市場、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和干涉,注重社會參與性,事實上這種非盈利體制在歐美國家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在這樣體制下藝術評論體制就會秉承‘獨立性’的天性,公正、客觀、真實,被大眾接受,被藝術市場遵從。” 秦思源認為中國藝術界創(chuàng)造藝術家不難,“有資本就有藝術家”,而建立藝術評論體系的難點就在于非盈利體制的建立。“在中國一方面維系非盈利體制的經濟鏈很難持續(xù),另一方面發(fā)表獨立評論聲音的專業(yè)藝術刊物也不多,再加上藝術評論自身已然商業(yè)化了的詬病,使得中國藝術評論體系的真正建立,將需要一個艱難而緩慢的過程。”
前言
嚴格地講,“藝術評論”在中西方主流藝術理論中沒有很精準的定義,學術名份給的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藝術批評”,由此可見“忠言逆耳卻受用無窮”的道理是古今中外通吃的。
廣義而言,藝術批評與評論并沒有嚴格區(qū)別,都是指“藝術批評家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觀點和批評標準,對藝術現象所作的科學分析和評價”,盡管兩者在“對狹隘與差錯的糾正”的功用上一致,但實質上兩者不盡相同。批評(critic),是以質疑、否定、批判為核心主體,而評論(comment)則是以闡釋、肯定的模式為主體,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受眾的藝術鑒賞水平。通俗點講,如果說藝術批評是要在生大米里挑出沙子來,那么藝術評論就是大米飯里吃出沙子了喊出來而已。
而我們今天常常論道的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批評,實質上由傳統文藝評論發(fā)展而來的,只是廣義上仍隸屬于藝術評論的范圍。再通俗點說,當下在藝術圈盛行的你來我去的各類言辭,其學術實質大多都只能算得上是隨筆性的文藝評論,無論在程度上和深度上都較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批評有一定距離,即便如此,其作用、意義以及殺傷力也非同小可。
藝術評論對于藝術史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如果沒有歷史上各色藝術評論家在各類大刊小報上的評論,世界藝術史將不在有“巴洛克”“印象派”“后現代主義”等藝術流派的注腳,而只能用“某時期某地域的某類藝術”來標注了。
藝術評論對于世界藝術市場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如果沒有知名美術館、知名評論人和知名藝術刊物的評論,國際藝術市場就只能靠滿世界的盜墓賊接濟過日子了,而藝術家在今天的職業(yè)詮釋也只能是藝術自愿者。
藝術評論對中國藝術市場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如果沒有美國教授的評論文章引發(fā)了世界關注狂潮,那么元青花在今天代言的就不是“天價”而是“默默無聞”;如果沒有“85新潮”后,一批青年藝術家們自娛自樂式地在報刊上互相你評我論,那么在今天的中國藝術市場內,壓根就不會有“當代藝術”這么一說。
所以無論是溯古論今還是于情于理,藝術評論與藝術家、藝術市場乃至于藝術本身都應該是“相濡以沫”式如膠似漆的關系,然而在今天中國的藝術圈子里,幾位之間卻是一派“相忘于江湖”的貌似離合——藝術評論在藝術市場和公共輿論中的弱化與失聲已然是板上釘了無數釘子的事實,這也是在中國藝術市場高速發(fā)展背景下,中國藝術圈兒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時刻從另一個側面提醒著我們:中國藝術市場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
然而一場從2011年持續(xù)到2012年的中國藝術圈內的“驚天大案”,終于讓冷落于角落好久的藝術評論突然躥紅,晉級到了備受矚目的輿論前臺,對于一個國民整體藝術欣賞水平仍屬貧瘠的國家而言,很多普通百姓都是從這一刻起才知道原來藝術家與藝術評論家之間還有這種玩法,所以就“幫助藝術評論重返主流輿論視線”一點而言,案件主角——范曾和郭慶祥倒是聯手為提升中國藝術評論事業(yè)的大眾知名度,貢獻了自己全心全意的“綿薄之力”。
從理應重視卻被忽視,到理應泰然卻被斐然,中國藝術評論之所以會有如此怪異的輿論曲線,中國藝術市場在其中的“貢獻”功不可沒。那么究竟藝術評論、藝術家、藝術市場之間有著何樣的愛恨情仇呢?
1. 您對各類針對藝術家的藝術評論關注嗎
A非常關注,這也是我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
B比較關注,藝術評論是我了解藝術家藝術水準和動態(tài)的主要渠道之一。
C偶爾關注,主要想了解藝術評論中透露的實際性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和市場信息。
D幾乎不關注,消遣的時候不妨看一下。
22人44%
18人36%
15人 30%
5人 10%
2. 您認為目前藝術市場與藝術批評之間有多緊密的聯系
A聯系很密切,藝術評論應該是藝術市場主要衡量藝術家藝術價值的標準之一。
B應該有聯系,藝術評論應該會對收藏者的關注取向有引導作用。
C可能有聯系,不過評價高的藝術家作品市場價位不一定就高。
D幾乎沒有聯系,即便有影響也很小,實際意義不大。
12人24%
24人48%
16人32%
8人16%
3. 您認為目前藝術家與藝術批評之間有多緊密的聯系
A關系密切,藝術評論是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反饋,是藝術家提升創(chuàng)作水準的基石。
B比較密切,藝術批評服務于藝術家和大眾,應該得到重視。
C應該很密切才對,不過目前的狀況應該是很脫節(jié)。
D目前的我知道的真實狀況是幾乎沒有聯系,各玩各的。
10人20%
13人26%
22人44%
5人10%
4. 您認為藝術批評與藝術市場誰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大
A藝術批評,藝術批評和藝術理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
B藝術批評,好的藝術家應該在藝術批評中汲取營養(yǎng),提升自己。
C藝術市場,市場性是現代藝術的主要特征,脫離或者回避市場的藝術很難生存。
D藝術市場,現在的藝術家大多都是什么市場賣得好就畫什么。
5人10%
20人40%
12人24%
13人26%
5. 您認為目前藝術批評對收藏家、投資者、藝術愛好者影響有多大
A影響非常大,專家意見是他們衡量藝術品價值的重要標準。
B影響應該比較大,很多人在相關知識上的欠缺應該比較想聽到到專業(yè)的聲音。
C影響一般,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藝術批評和藝術市場本身都存在問題。
D幾乎沒影響,有那時間聽聽藝術經紀人的意見來得更實際點。
5人10%
15人30%
28人56%
2人4%
6. 您相信或者知道有評論家有償做藝術評論嗎
A不相信、不知道。
B相信、知道有,但是具體狀況不了解。
C自己就見過很多,已然見怪不怪了。
D現在無償寫評論才是不正常。
8人16%
20人40%
13人26%
9人18%
7. 在你從事的藝術市場研究或工作過程中,藝術批評對你實際的影響有多大
A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藝術評論。
B幫助非常大,是研究、工作過程中的必需品。
C不算太大,只是起到參考作用。
D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指導作用。
12人24%
19人38%
10人20%
9人18%
篩選“實踐派”有效問卷50份,其中“畫廊與藝術機構經營者、從業(yè)人員” 21人;“拍賣公司經營者、從業(yè)人員” 17人;職業(yè)藝術經紀人 12人。
1. 您對各類針對藝術家的藝術評論關注嗎
A非常關注,這也是我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
B比較關注,藝術評論是我了解藝術家藝術水準和動態(tài)的主要渠道之一。
C偶爾關注,主要想了解藝術評論中透露的實際性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和市場信息。
D幾乎不關注,消遣的時候不妨看一下。
5人10%
10人20%
28人56%
17人34%
2. 您認為目前藝術市場與藝術批評之間有多緊密的聯系
A聯系很密切,藝術評論應該是藝術市場主要衡量藝術家藝術價值的標準之一。
B應該有聯系,藝術評論應該會對收藏者的關注取向有引導作用。
C可能有聯系,不過評價高的藝術家作品市場價位不一定就高。
D幾乎沒有聯系,即便有影響也很小,實際意義不大。
3人6%
6人12%
21人42%
20人40%
3. 您認為目前藝術家與藝術批評之間有多緊密的聯系
A關系密切,藝術評論是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反饋,是藝術家提升創(chuàng)作水準的基石。
B比較密切,藝術批評服務于藝術家和大眾,應該得到重視。
C應該很密切才對,不過目前的狀況應該是很脫節(jié)。
D目前的我知道的真實狀況是幾乎沒有聯系,各玩各的。
6人12%
12人24%
24人48%
18人36%
4. 您認為藝術批評與藝術市場誰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大
A藝術批評,藝術批評和藝術理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
B藝術批評,好的藝術家應該在藝術批評中汲取營養(yǎng),提升自己。
C藝術市場,市場性是現代藝術的主要特征,脫離或者回避市場的藝術很難生存。
D藝術市場,現在的藝術家大多都是市場什么賣得好就畫什么。
5人10%
9人18%
18人36%
28人56%
5. 您認為目前藝術批評對收藏家、投資者、藝術愛好者影響有多大
A影響非常大,專家意見是他們衡量藝術品價值的重要標準。
B影響應該比較大,很多人在相關知識上欠缺,應該比較想聽到專業(yè)的聲音。
C影響一般,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藝術批評和藝術市場本身都存在問題。
D幾乎沒影響,有那時間聽聽藝術經紀人的意見來得更實際點。
12人24%
11人22%
20人40%
17人34%
6. 您相信或者知道有評論家有償做藝術評論嗎
A不相信、不知道。
B相信、知道有,但是具體狀況不了解。
C自己就見過很多,已然見怪不怪了。
D現在無償寫評論才是不正常。
3人6%
18人36%
27人54%
12人24%
7. 在你從事的藝術市場研究或工作過程中,藝術批評對你實際的影響有多大
A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藝術評論。
B幫助非常大,是研究、工作過程中的必需品。
C不算太大,只是起到參考作用。
D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指導作用。
1人2%
6人12%
18人36%
25人50%
由調查問卷的結果我們不難得出:第一,藝術院校,藝術研究者、評論者與藝術市場之間多方面聯系脫節(jié);第二,藝術市場人士對于藝術評論普遍性、習慣性忽視;第三,藝術家與評論家的獨立品性甚至得不到認可;第四,藝術市場、藝術評論、藝術家三方都承認與明晰彼此的弊端,也可以意識到現狀的不正常性,但缺乏解決問題辦法甚至是意愿。而這,也就是目前中國藝術圈內三者之間的真實現狀。
不過關于聲音的問題,也最好由“聲音”來解決。
坐而論道不如隔岸聽音
這是一個互聯網交織文明的時代,立體即時性的傳媒網覆蓋使得大眾一方面爭相微博自我言論,另一方面也開始習慣聆聽別人的聲音。所以在選取嘗試揭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聲音標準上,典型性和獨立性被排在了前列,而對于藝術市場與藝術評論而言,不管不問的“隔岸觀火”對于本是同根生的兩位確鑿有點危險,但是聞道沉思的“隔岸聽音”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聽評論
公認藝術市場內的最大風險是“真?zhèn)螁栴}”,而公認藝術評論圈兒里的最大詬病是“信任危機”——歸根到底都是金錢惹的禍。
栗憲庭:獨立見解就意味著要一針見血
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教父”的栗憲庭,是中國目前鮮有的得到中外藝術評論界一致關注的先鋒評論家,從圓明園到宋莊,從當代藝術到藝術市場,栗憲庭是目前中國藝術評論界話語影響力排名足夠靠前的評論家之一,所以評論起來不但先鋒犀利,嘴里忌諱東西也相對少,其用發(fā)表對“范郭案”的辛辣評論,以行動詮釋了其在“藝術評論家首要應具備的品性”問題上的觀點——獨立見解,并且是一針見血的獨立見解來維系評論家的獨立品性,至于那些隱晦地隔靴搔癢或者單純地歌功頌德的評論,“和廢話沒什么兩樣”。
“很多人說這場官司的結局是藝術界的恥辱,但我覺得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價值標準問題,即學術讓位給金錢利益的一個典型范例。” 栗憲庭認為范曾畫畫的個人習慣是自由的,同樣別人不喜歡范曾的畫或者方式,提出意見也是自由的。“在一個多元或者說起碼是主張多元的社會里,創(chuàng)作的自由和批評的自由,本來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把一個藝術界的學術爭論訴諸法律,只有在權力代替學術標準的社會里才會發(fā)生,如中世紀的宗教枷鎖與國內的‘十年浩劫’”。栗憲庭認為一位以古代人物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的藝術家,和一位批評藝術家的畫作有雷同和復制的評論家之間,無論如何也從中理不出涉及到神權和政治的字眼,所以他實在不明白為什么要訴諸法律。
“我30多年前就認識范曾先生,深知他一向自信,定不會小器到要讓法律去維護自己的名聲和作品價值。那么案件的實質是在維護誰的利益呢?” 栗憲庭認為范曾畫作在拍賣市場和一線市場中的高價地位是真正的導火索。“范曾先生是一位高產畫家,自然會有很多人藏有他的畫。按市場價位而言每張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所以如果有聲音說范曾的畫雷同和復制,就等于說收藏范曾畫作的人手里的金錢在貶值,那么誰擁有很多范曾的畫,或者范曾的畫在哪些人中吃香,同時這些人又有能力讓法律來替范曾說話并讓其勝訴,以維護范曾畫價,其實也就是維護自己的財富不被貶值,就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了。”
夏彥國:寫什么不重要,把名字留下來就好了。
青年藝術評論家夏彥國作為藝術評論圈兒的新生力量,其對藝術評論的現狀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年輕評論者的聲音。
“現在的批評家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在資本操縱的情況下,很多機構對批評家不重視,以為批評家只是碼字的機器,他們需要的只是知名批評家的名字來烘托所謂的‘學術性’,也就是‘寫什么不重要,把名字留下來就好了’,于是批評家的文章成了一個形式上的東西,那么就意味著批評家根本沒有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大家在習慣‘看名不聞聲’之后,也不會去真正關注評論本身。”夏彥國說。
“目前掐住了批評家咽喉的頑疾就是資本參與評論過程。金錢利益會使得任何批評言辭變得疲軟甚至不堪,這就是為什么當下評論界肆意吹捧成風,如果這些文章都是純粹的評論,那么中國將是擁有世界上杰出藝術家最多的國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夏彥國認為中國藝術市場發(fā)展過快作用于藝術評論界的一大特點就是“很多藝術品先有市場后有學術支持”現象頻生。其認為看似是市場炒作者砸錢評論家買文章所致,另一側面反映了大多數藝術家不會主動了解市場,導致評論與市場脫節(jié)。“批評家應該全面地梳理和分析現有的藝術現象,而不是一味地站在學術角度撇開市場談問題,這樣的評論就難免陷入狹隘。”
聽市場
我們不能確定“藝術市場”與“藝術評論”這對兒癡男怨女當初是誰最先不睬的誰,但就表面的態(tài)勢而言,藝術市場確鑿是在自己飛黃騰達之后對藝術評論大擺著一副“任你風吹雨打萍,我有火眼看真晶”的硬氣,那么實際上藝術市場對于藝術評論究竟是不想要還是想要要不了,也許那些在市場內活躍了許久的收藏家和經營者們,有著深刻的體會。
寇建軍:評論家太多,明白市場的太少
寇建軍是業(yè)內知名的收藏家與資深投資顧問,作為藝術經營者的多年經驗讓其得以獨善齋中而閑看廳外花開花落,“范郭案”不但沒有讓他對范曾書畫有所忌憚,反而更專注于此,在2012年年初更是組織策劃了“范曾詩書畫展”,收效甚佳,對于評論與收藏,寇建軍有著自己的見解:
藝術市場(下簡稱藝):從市場角度而言您覺得范曾書畫價格受到“范郭案”的影響了嗎?
寇建軍(下簡稱寇):我認為沒有太直接的影響。首先作為當代畫壇中最有群眾基礎的藝術家,范曾書畫長久以來擔當著當代書畫收藏中堅力量的角色,作為藝術市場內長期活躍在一線并具備較大存世量和流通量的書畫品類,無論是購買保值還是投資升值,都有著其他藝術家作品不具備的能力和潛力。其中有兩點原因,一是與其他藝術家作品會隨藝術市場風向變換上下波動不一致的是,范曾書畫的市場運動規(guī)律是每年春節(jié)前后價格竄升,而在兩個春節(jié)之間時間里保持價格較為穩(wěn)定;二是與其他當代畫家不同時期畫價差別較大現象不一致的是,范曾是唯一一位可以保持成熟期(上世紀80年代后)作品價格都相對穩(wěn)定的當代畫家(目前是30萬/平方尺,精品在50萬/平方尺)。而在這里需要特殊說明的是關于“范曾書畫在某兩家拍賣行大范圍流拍”的問題,造成此種狀況的原因,是某老字號拍賣行秋拍可能是因為征集時間較早而導致在秋拍市場整體降溫時對范曾作品估價過高,而另外一家中型拍賣行則是因為征集的范曾作品在真?zhèn)紊洗嬖跔幾h所以出現了大面積流拍現象。
藝:你認為當前藝術評論與收藏市場之間的關系如何?良好的關系又應是什么樣的?
寇:和大眾印象里習慣性將拍賣行看成是藝術市場主體,而畫廊習慣性被忽視的怪圈一樣,現在受眾走入了 “評論差不多都是花錢請人寫的”這樣的認識怪圈,所以盡管藝術市場不是不關注藝術評論,但是確實影響甚微。而大多數評論家喜歡守著藝術理論空談特談,而對市場狀況不太了解也不主動接觸,就導致了我們看到的藝術評論現狀是:評論家太多,明白市場的太少;研討會出席得太多,畫廊、拍賣會去得太少;文章里理論的東西太多,有市場實際意義的太少;吹捧的內容太多,真正批評的太少;套路一樣的太多,不雷同的太少,而最致命的是,拿錢寫東西的太多,說真話的太少。我們很想聽到真正批評的聲音,真正出于對藝術家負責的聲音,出于對市場現狀揭示的聲音,而對藝術評論者而言,發(fā)出這種聲音的前提是要將思維和認識伸進藝術市場,而不是將手伸進藝術市場。
賈廷峰:評論一個字多少錢和畫作一平尺多少錢有區(qū)別嗎?
“老賈”賈廷峰的身份比較多樣:收藏家、策展人、藝術機構董事長、拍賣公司顧問等等,不過還有一個藝術評論人的身份深受我們媒體人喜歡,因為老賈就是那種“想說、會寫、敢言”所謂市場內幕和實情的資深人士,對于“范郭案”這種焦點,老賈自然又有一番肺腑:
藝術市場(下簡稱藝):您對此前沸沸揚揚的“范郭案”怎么看?
賈廷峰(下簡稱賈):首先為范曾可惜,如果這是其本人的真實意愿,那不得不說是一件很沒有智慧的處理。范曾是國內藝術水準較高的藝術家之一,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確實是真正追求藝術真諦,有筆有墨有情感有理想的藝術家,但是后期卻落入了自我重復,鮮見突破創(chuàng)新,我認為他現在的作品盡管技法愈加嫻熟,但是之前那種洋溢在筆墨之間的對生命的表現力確鑿削弱了,這難免讓人失望。而此番狀告郭慶祥之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為大師,長期周圍沒有任何質疑與批評而已經失去了大師級的平常心,反將筆墨官司打成了真官司。而作為學者,就更應該有將知識凝煉為文化,將文化轉化為力量,將力量作用于入世的精神的魄力和涵養(yǎng),官司一詞,確鑿煞風景了些。希望范先生最終能得以回歸樸素的心態(tài)甚至是童貞般純粹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再現筆墨間對生命的表現力。
藝:你對中國藝術評論現狀怎么看?
賈:首先必須要強調的是藝術需要批評的聲音,藝術市場更離不開藝術評論,但是目前藝術評論的現狀過于混亂,第一就是獨立性太差,眾多快餐式、套路式的評論不僅毫無針對性與建設性可言,甚至換個名說是寫這個的也行,形容那個的也可,沒有獨立可言;第二就是與藝術家關系畸形,藝術家實踐在前,研究和評論在后并指導實踐,然后才是市場,而現在都是先做市場,再補評論,而這種補來的往往都是通篇的吹捧,只是在內容上廉價在經濟上有價罷了;第三就是金錢交易讓評論變得和商品一樣可以明碼標價,一個字10元、20元、50元貴賤好賴你自己挑,這和按平尺賣畫有什么區(qū)別嗎?既然都是生意了還要評論做什么,買一送一不成?
藝:你認為目前藝術市場與藝術評論的關系如何?
賈:嚴重脫節(jié),當然藝術市場本身責任也不小,當下以投機與投資為主的藝術市場模式比較初級,這種收藏意識和修養(yǎng)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藝術評論和市場一樣任重而道遠,這個重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你們這些專業(yè)藝術媒體來承擔。
藝術評論的標準究竟在哪里
張新建:“八星高照”,點亮中國藝術評論健康化進程
文化部原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是業(yè)內少有的“文化官員藝術評論家”,其藝術評論風格獨立而不失高度、尖銳而不失務實、穩(wěn)健而不失先鋒,在注重全面、多角度綜合考量問題的同時,最善于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詮釋藝術圈內最隱晦的事實與最晦澀的道理。對于堅持“評論家就要每天都有聲音”的張新建而言,似乎藝術評論已然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很自然的一部分,否則很難解釋其在接受采訪時洋洋灑灑、大氣的談辭,居然有著文章式邏輯清晰與條例明確,考慮再三,決定破例“不經編輯”而維持其語言的原生態(tài)感染力,直接成文:
我將藝術批評分為8種:普及性藝術批評、詮釋性藝術批評、導向性藝術批評、接緣性藝術批評、學術性藝術批評、比較性藝術批評、探索性藝術批評、獨立性的藝術批評。
所謂普及性的藝術批評,就是大眾看得懂的藝術批評。畢竟黑夜只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卻未能讓欣賞藝術的眼光也與生俱來。欣賞藝術的能力成為需要后天徐徐漸進積累認識的過程。坦率地講,中國目前仍是一個文盲與半文盲還占有一定比例的國家,很多人沒有接受過最基本的藝術文化教育與藝術熏陶。民國時期如蔡元培、徐悲鴻、林風眠等提出 “以藝術代宗教、藝術社會化”的真知卓見在戰(zhàn)亂中沒有實現,而在新中國成立至今,客觀地講我們在基礎教育中忽略了藝術教育,中小學藝術教育邊緣化已經不是持續(xù)了10年20年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當下需要普及最基本的藝術教育,同樣也需要普及性的藝術批評 。
記得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國家曾組織一批各行業(yè)頂尖級的專家學者編著了一系列文史哲普及性讀物,每篇文章都是深入淺出,可讀性極強,進而影響廣泛。而我們今天藝術評論領域的文章,數量不少,可讀性強的不多,出自專家手筆的不少,普及性的不多。試問:如果藝術得不到普及,那么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市場的存在基礎又將何存?而恰恰被提筆就是半文半白、半中半洋的藝術評論人所忽略,殊不知沒有普及性的藝術評論,和自娛自樂的有何區(qū)別呢?所以我呼吁那些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能更多地寫出深入淺出,對藝術有普及作用的批評性文章。讓人們先理解藝術、學會欣賞,具備一雙能夠欣賞藝術的眼睛,然后才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藝術的鑒賞,最后才是藝術的消費與投資。
所謂詮釋性的藝術批評,是指能夠較為全面地針對藝術流派、文化思潮、藝術作品做出系統解讀的藝術批評,F當代藝術的最大特質是不再僅僅表現自然與社會的現實,也在表達著藝術家內心藝術世界的真實,所以其呈現出來的形象就可能是夸張的、變形的、抽象的、符號化的,等等。普通藝術欣賞者很難準確地把握其真正內涵,這就需要藝術學者運用各類藝術審美知識,在把握文化思潮、藝術流派的前提下進行比較準確的詮釋,也客觀地指出存在的問題,讓人們得以理解當代藝術的精神實質。
所謂導向性的藝術批評,是指藝術評論要具備有引導藝術創(chuàng)作與市場的作用。世界藝術領域在近100年的時間里流派紛呈,呈現出眼花繚亂甚至光怪陸離的多元化態(tài)勢,而在這種復雜的局面下,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與道路是一個問題。因此,藝術理論家就必須要在理論研究上有所創(chuàng)新,以此引導藝術創(chuàng)作。事實上在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的缺乏,使得我們不得不尾隨于西方藝術理論不斷提出新概念而左右搖擺,所以藝術創(chuàng)作導向性的基礎是藝術理論的創(chuàng)新。而對于藝術而言首先作用的是藝術規(guī)律,其次才是市場規(guī)律。所以兩者都要在把握各自實質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展才是正確的道路。
所謂接緣性的藝術批評,是指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的多元化屬性決定的評論必須接緣多學科、多方面、多角度的認知。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涉及到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感悟,需要我們從多領域綜合性地研究,這樣我的藝術批評才能立足宏觀社會視角,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藝術現象及藝術市場規(guī)律。而這也是我們當前藝術領域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長久以來大多數人習慣于從社會學,甚至是圖解政治的角度對藝術進行庸俗化的解讀,不僅是因為當下某些藝術批評家在文化素養(yǎng)上缺乏的問題,還有觀察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我問題。
接緣性涉及到藝術評論家自己文化水準和洞察力層次,已然成為了中國藝術批評能否深入的關鍵所在。
所謂學術性的藝術批評,就是我們評論言論中的學術性蘊涵,學術性應該時刻在任何藝術批評中占主導位置。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只要體現在藝術性與學術性上,藝術性價值作為作品技法性的、主題性的、情感性的、思想性的創(chuàng)造,主要靠藝術作品自身的表現來承擔。而藝術作品的學術性價值主要靠藝術評論來挖掘。
所以學術性藝術批評主要包括涉及到藝術本體的藝術理論批評和涉及到藝術發(fā)展流變的藝術史論批評。特別是藝術史論上研究極其重要,一個藝術家要繼承什么、創(chuàng)作什么、于藝術史貢獻什么,給人類文明留下什么,是每一位藝術家都在思考的問題,而當他們冥思不解時,藝術理論家就應該通過縱向的歷史性研究給予其啟示。所以學術性的藝術批評可以理解為對藝術創(chuàng)作縱向上的理論支持。
在今天,學術性批評時常被火熱的市場的喧囂所掩蓋,導致藝術領域良莠不齊、亂象頻出,所以學術性批評問題是目前藝術批評界要根本解決的問題。
所謂比較性的藝術批評,是相對于學術性藝術史縱向批評而言的橫向比較批評。在今天“地球村”的背景下,藝術批評也應該具有全球化視野。所謂比較,就是要廣泛的借鑒與學習西方、東方甚至世界不發(fā)達地區(qū)的藝術創(chuàng)作、關注這些藝術思潮的最新動向,同時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認識中國藝術以及市場的來龍去脈。實際上中國藝術市場的不成熟性恰恰體現在盲目的跟風性,我們理論批評界的不成熟性也同樣是毫無選擇的接受了西方的批評概念,而對中國的本土藝術進行煞有介事的批評。我們沒有新的適合自身的藝術批評理論。通過比較的借鑒形成自己的批評體系才是關鍵。
所謂探索性的藝術批評,就是指藝術批評應該具備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文化上取得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的產物,藝術批評領域在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的同時第一要勇于創(chuàng)新,事實上我們在藝術理論建設上一直在沿襲著西方的理論框架,讓我們的評論家在以前是不提古希臘就仿佛自己沒文化,現在是不提個西方新思潮、新理論、新觀點就不算有學術氣質,這樣的誤區(qū)不是探索,是枷鎖。而藝術理論創(chuàng)新進程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們整體藝術領域所能達到的高度。第二要寬容失敗,有提出百家爭鳴決心就必須有盛納禮賢下士的心態(tài),探索要寄予寬容,嘗試要接受失敗,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反思中前行。
所謂獨立性的藝術批評,其實是一種學術本體的藝術批評,純粹的藝術批評,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性的批評,一種公正、客觀、科學、權威的藝術批評。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獨立性實質上屬于藝術批評成立的根本前提,但是卻因為當下藝術評論界“錢本位”“官本位”毒瘤的泛濫,變成了最需要呼吁和強調的問題。所以獨立性的首要原則,是要求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不應該圖解政策式地只為政治服務,批評家的評論初衷不應該是為了謀取金錢而只為市場服務。
而所謂獨立性的藝術批評,首先要求批評家在人格上的獨立,其次是在研究上的獨立,而后是在自身獨到見解上的獨立。另外,批評家還應該具備身份上的獨立性。如今但凡藝術家、策展人、經紀人都可以作藝術批評,對此我們歡迎不同的藝術從業(yè)者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到藝術批評中來,但是我們的藝術界更需要有一批踏實、專業(yè)且身份獨立的職業(yè)批評家,他們的工作和職業(yè)追求就是要發(fā)出自己批評的聲音,也只有這樣,我們批評的思想和精神才有獨立可言。
結語
在我們看來,“范郭案”的實質是挑破了藝術評論、藝術市場、藝術家三者之間由來已久的“非正常關系”膿包:如果中國藝術市場不是只重視硬件規(guī)模發(fā)展而忽視上層軟件建設,藝術評論也不會在金錢銅臭的瘴氣里失掉了獨立性的品格,與藝術市場漸行漸遠;如果不是成熟、完整、獨立的藝術評論、評估體系尚未建立,中國藝術市場也不會因為缺少權威而公平公正的制約力量來控制發(fā)展弊端,乃至今天亂象叢生;如果藝術評論與藝術市場長久以來一直得以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相得益彰,那么怎么可能會有因為“流水線作業(yè)”而招人詬病的藝術家,又怎么可能會有因為有償評論而失掉威信的藝術評論家?
我們經常強調:中國藝術市場的規(guī)模化進程已經步入世界級標準。隨著藝術市場社會知名度不斷上升,“關注度經濟”帶動下不但會有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更重要的是會激發(fā)更多的普通大眾提高自身藝術欣賞水平的欲望,所以藝術市場的專業(yè)化進程也會在這個背景下與高校不斷培養(yǎng)輸送專業(yè)人才的步伐中,變得指日可待起來。而在國家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大背景下,藝術市場真正正規(guī)化、標準化進程也會題上實操日程。
至于中國藝術市場在發(fā)展程度上的成熟化進程,客觀地說將仍是一個“路漫漫其修遠”的過程,原因就是藝術評論、評估體系的成熟是藝術市場發(fā)展程度成熟化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所以“藝術評論那點事兒”的真正意圖,不是單純意在揭示藝術評論、藝術市場、藝術家們各自的弊端,而是再提點那些藝術家和活躍在藝術市場、藝術評論界的人士們:你們之間的契合度,將最終決定中國藝術市場,甚至是中國藝術史所能達到的最終高度。
而對于“藝術評論的標準究竟在哪里”的答案,相信對于很多評論家而言是早就心知肚明事兒,只是不愿去提起罷了。
本文關鍵詞:藝術評論那點事兒,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243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2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