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陸贄與蘇軾奏議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06:49
【摘要】:奏議是古代一種論政事的公文。陸贄與蘇軾不僅是以文學家的身份出現(xiàn)的歷史當中,而且也都是書寫奏議的名臣。在文學革新方面,陸贄上承“燕許”,把駢體奏議推向了高峰,又在知任貢舉之時擢拔韓愈等古文家,對唐宋散文的革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蘇軾在奏議的寫作中把陸贄作為標榜,通過向宋哲宗皇帝的上書表現(xiàn)了蘇軾對陸贄的推崇。陸贄對駢體奏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原本華麗呆板的四六儷文也可以談及國家大事,討論經(jīng)世之策。陸贄對駢體奏議的改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散句雙行,把單句變?yōu)閺途;其次,在駢句中夾雜單句,以便于承轉文氣;再次,力求文詞郎暢,避免使用過多的典故;然后,加長駢句,加長文章的篇幅;最后,該駢處駢,該散處則散。蘇軾的奏議在陸贄的基礎上,句子的散化更加突出,文辭也更加流暢。但是在語言表達上,蘇軾奏議顯得通俗,不如陸贄奏議的文達辭雅,中正平和。 在奏議的內容上,陸贄與蘇軾的文章都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等國計民生的諸多方面。在此,他們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共同性,但是更值得討論地是兩位大臣奏議的差異性。他們都在奏議中提及了對經(jīng)濟改革的態(tài)度,只不過陸贄所遭遇的是中唐的兩稅法,而蘇軾所經(jīng)歷的是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不謀而合的是,陸贄和蘇軾都反對當朝的經(jīng)濟變革,也都沒有能夠抵御歷史車輪的碾壓。不同的是,就中國財賦史而言,陸贄并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經(jīng)濟對策來改變中唐的財政窘困情況,而兩稅法卻一直被后續(xù)的王朝使用;北宋新法對于蘇軾一生的影響頗為巨大,新法行則蘇軾沉,新法止則蘇軾浮,但是蘇軾對于新法的態(tài)度在青年和晚年時期是有差別的。其在早期最先上書宋神宗皇帝,開始全面抵制王安石變法。而在元yP時期,身處新舊黨爭的境地,卻客觀公正地提出新法不可盡廢的主張,反倒遭致舊黨的排擠打壓。蘇軾的理財觀不同于當時義氣任性的黨臣,他懂得變通,思維靈活,從國家的客觀實際出發(fā),以大局為重。在此陸贄和蘇軾的最大差異在于,陸贄注重的是國家存在核心之“道”,而蘇軾更關注怎樣實現(xiàn)社會價值最優(yōu)化的“器”。對于社會民生問題的考量,陸贄和蘇軾的共性主要集中在對于傷災的態(tài)度,他們都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向皇帝建議賑濟災區(qū)之民。不一樣的情況是,陸贄的時代唐朝已經(jīng)陷于分裂,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時而各自獨立相互爭斗,時而聯(lián)合起來對抗中央。在淮西割據(jù)勢力發(fā)生災荒之后,是否賑濟成為了議題,陸贄在此時力排眾議,堅持表示要實行對淮西的援助,使人民心存對皇帝的感念,君主不失愛民之德行。蘇軾為官經(jīng)歷與陸贄有些不同,陸贄是從地方進入中央后到離任一直沒有在回到地方,而蘇軾卻在中央與地方間幾度反復。蘇軾知任杭州期間,浙東地區(qū)發(fā)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蘇軾詳細地調研了實際情況,多次向中央上書請求賑濟,并提出了一些防災防疫防民變的可行性措施。在軍事思想上,陸贄和蘇軾都主張弭兵消戰(zhàn),這是兩者的共同點。唐朝德宗與北宋神宗二位皇帝,都不幸的遭遇了空前的經(jīng)濟與社會危機,或許難以避免地深化了他們喜聚斂而好征戰(zhàn)的性格。陸贄與蘇軾在軍事上的差異性基本是不可相提并論的,陸贄具備王佐之才,在國家危難之際,力挽狂瀾,化解了建中四年的危機。無論在軍事思想的體系化和軍事理論的應用上,陸贄都遠遠勝于蘇軾。只不過蘇軾喜好議論兵事,對威脅北宋國家安全的敵對勢力甚為關注,也曾針對如何防御西夏獻計獻策,蘇軾晚年官居兵部尚書,這也體現(xiàn)了北宋文臣談兵事的特色。在對外關系上,陸贄和蘇軾的奏議中都有提及,他們都想要維護民族或國家之間的和平穩(wěn)定。陸贄在對待外民族時,更多的提倡真誠互待與禮制觀念,但最終還是本著天朝上國的姿態(tài),遲早要使其臣服的想法。蘇軾的時代民族國家林立,關系更為復雜化,繁榮的北宋一直受到周圍落后鄰居們的覬覦,蘇軾對待外國來使比如高麗僧人就顯得很有警惕性,在本國文化等軟實力的輸出方面蘇軾也提出了閉關的建議,以防止被敵國竊取宋國的先進文化科技,,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在貢舉方面,陸贄和蘇軾都想為國家選拔更為優(yōu)秀的人材。只是陸贄的功績是名垂千古的,在陸贄知任貢舉時,韓愈等人榮登“龍虎榜”,這對于中唐的政治文化復興是至關重要的。蘇軾反對王安石單一以經(jīng)義取士的做法,主張不分經(jīng)取士,詩賦與經(jīng)義并重。 最后,身居廟堂之上的作為帝王之師的陸贄,是以政治家身份書寫奏議的,里面充斥著經(jīng)國濟世的大道文章。在地方長期任職的蘇軾,以文人更敏銳的視角和更細微的覺感,親見了民間的疾苦,體察到了真實的社會,用自己的良心和熱切書寫出一份于國于民的赤誠。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206.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2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3 馬予超,張家合;《文心雕龍·章句》的虛詞觀及其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5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6 陳磊;;李商隱詩文宗韓說辨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8 張金銑,趙建玲;唐末清口之戰(zhàn)及其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9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10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系簡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陳建農(nóng);;士族文化與六朝詩學的審美情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則遠;;略論“物感說”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屈直敏;;從敦煌寫本類書《勵忠節(jié)鈔》看唐代的知識、道德與政治秩序[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7 曹順祥;;在語文教材中建構以「經(jīng)典作家」為主體的文學單元及「以意逆志」批評話語的建立[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白茹冰;;唐代長安城牡丹的引種與傳播[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朱艷艷;慈波;;岑毓英奏折所反映的越南社會景象[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10 鄂啟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賦、比、興探微[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6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文志;《文心雕龍》應用寫作主體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劉文佳;中國古代的清官和民眾的“青天”崇拜傾向[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2189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ll/262189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1f3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