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針配合針刺治療軀干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療效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5-06-26 23:37
目的:觀察撳針配合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與單純針刺進行比較,為本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法。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采用撳針配合針刺治療,隔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對照組不使用撳針,僅采用毫針針刺,余與治療組相同。分別于治療前、各療程治療后及隨訪1個月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VAS)、情緒評分(HAMA、HAMD)、睡眠評分(PSQI),依據評分結果、療效指數分析兩組的療效差異。結果:1.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VAS、HAMA、HAMD、PSQI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明顯下降(P<0.01),但治療組鎮(zhèn)痛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5次、10次及隨訪時,兩組評分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3.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HAMA、HAMD、PSQI評分均明顯下降(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于治療5次后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10次后及隨訪時,兩組評分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1 現代醫(yī)學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研究概況
1.1 PHN的概念及流行病學特征
1.2 發(fā)病機制
1.3 相關因素
1.4 現代醫(yī)學的治療進展
2 傳統醫(yī)學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研究概況
2.1 古代醫(yī)家的認識
2.2 現代醫(yī)家的認識
2.3 傳統醫(yī)學的治療進展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4 排除標準
1.5 剔除和脫落標準
2 方法
2.1 研究設計
2.2 治療方案
2.3 注意針刺意外情況
2.4 觀察指標
2.5 療效評定標準
2.6 統計學處理
3 結果
3.1 一般資料評價
3.2 治療療效評價
3.3 療效評定
第三部分 討論
1 掀針的選擇依據
1.1 掀針的起源
1.2 傳統醫(yī)學理論
1.3 現代醫(yī)學研究
2 選穴依據
2.1 夾脊穴
2.2 阿是穴圍刺
2.3 支溝、陽陵泉伍用
3 結果分析
3.1 鎮(zhèn)痛效果分析
3.2 情志改善分析
3.3 睡眠改善分析
4 問題與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53451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1 現代醫(yī)學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研究概況
1.1 PHN的概念及流行病學特征
1.2 發(fā)病機制
1.3 相關因素
1.4 現代醫(yī)學的治療進展
2 傳統醫(yī)學對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研究概況
2.1 古代醫(yī)家的認識
2.2 現代醫(yī)家的認識
2.3 傳統醫(yī)學的治療進展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4 排除標準
1.5 剔除和脫落標準
2 方法
2.1 研究設計
2.2 治療方案
2.3 注意針刺意外情況
2.4 觀察指標
2.5 療效評定標準
2.6 統計學處理
3 結果
3.1 一般資料評價
3.2 治療療效評價
3.3 療效評定
第三部分 討論
1 掀針的選擇依據
1.1 掀針的起源
1.2 傳統醫(yī)學理論
1.3 現代醫(yī)學研究
2 選穴依據
2.1 夾脊穴
2.2 阿是穴圍刺
2.3 支溝、陽陵泉伍用
3 結果分析
3.1 鎮(zhèn)痛效果分析
3.2 情志改善分析
3.3 睡眠改善分析
4 問題與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405345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ongyixuelunwen/40534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