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子女在高校的成長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09:22
【摘要】: 本文立足于教育社會學視野,但不囿于教育社會學視野,關注高校中弱勢群體子女的成長問題,以期揭示弱勢群體子女焉何成為大學生成長的不利人群的深層機制。筆者采用經典的實踐研究行文框架“問題——原因——對策”來分析問題。本論文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章:緒論。具體介紹了本文的研究價值,基本概念、基本假設,已有的視域與問題域,研究方法和新意所在。 第二章:問題篇——理論闡釋和實踐描述的“變奏”。在此篇中,筆者運用了五種社會學理論對問題進行了解構。筆者認為高校中弱勢群體子女的“發(fā)展困境”是社會失范的一種體現(xiàn);高校中弱勢群體子女與強勢群體子女的“博弈”使得問題變得復雜起來;后現(xiàn)代理論和批判理論只適合提供分析問題的一個視角,而不宜解釋實踐;在高校中弱勢群體子女成長問題是一個確然的問題;也是一個日益建構出來的問題。而后,筆者利用常人方法學的方法論視角,對高校中弱勢群體子女的成長問題做出生成式的建構,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梳理進而描述了弱勢群體子女在高校的成長狀態(tài)與過程,旨在反映他們在高校成長的“心結”。 第三章:原因篇——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的“交響”。在此篇中,筆者從成長成本、文化因子和制度等角度分析了弱勢群體子女成為高校中成長不利一方的外部原因。筆者認為弱勢群體子女成長的三類成本,即常規(guī)成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其不堪重負;文化因子中的“婦女邏輯”影響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些“媚俗”,缺少一種民主積淀;高等教育缺少愛心,教育內容脫離實際;高校未履行應有職責,弱勢群體的正當利益得不到申訴;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使得高校資源的實際享用者恰恰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與此同時筆者以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了這類不利人群的“心聲”,旨在反映他們怎樣一步步地從理想中走出,放棄某種“角色”,日益邊緣化的“心路歷程”。 第四章:對策篇——當下維度和終極維度的“和聲”。在此篇中,筆者從挖掘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潛力、形成專業(yè)輔導員制度,建立相應的學生團體等角度論述了使弱勢群體子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當下”政策。在此之后,從對正義的追尋、對生命的關懷和走向溝通三個角度論述了政策的“終極”關涉。這三種關涉是教育理念中最高等級的范疇,讓其真正深入人心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結語——克服雙重虛無,走向雙重超越。筆者在結語中將視角轉向教育哲學視野,從克服雙重虛無,走向雙重超越一正一反兩方面回答了弱勢群體子女應“何為”的追問。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G640
本文編號:2701204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G640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雯亭;我國高校學生貧困問題的倫理路徑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秦安美瑜;閑散青少年問題行為成因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吳青霞;我國高校貧困生的倫理關懷[D];中南大學;2007年
4 雷雪芹;高校貧困生人文關懷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0120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0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