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言不盡意”論的邏輯解讀
本文關鍵詞:魏晉時期“言不盡意”論的邏輯解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北大學》 2008年
魏晉時期“言不盡意”論的邏輯解讀
王永飛
【摘要】: 言意之辯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基本論爭之一,也是一個涉及語言哲學的理論問題。本文以言意之辯的論點之——“言不盡意”為切入點,對魏晉玄學時期語言哲學的構建進行“斷代”式的整體分析和全景式掃描。文中指出,中國古代言意觀的基本理論內核萌發(fā)于先秦時期,成熟于魏晉階段。在魏晉玄學思潮的大背景下,玄學理論家以超凡的智慧對言意理論進行了專題型構建,從形式上看,此種構建大致分為三種:言盡意論、得意忘言論、言不盡意論。實質上,這三種觀點是對“言不盡意”論不同側面或不同程度上的理論貫徹。荀粲、嵇康是以單刀直入的方法,直接切中要害,剖析言與意的關系,提出“言不盡意”論的觀點;王弼引用“象”的概念,把此插入“言”與“意”之間,來解說“言不盡意”;歐陽建則重在強調“言”在表“意”中的作用和地位,以證實言的不可或缺性。然而,三者均未能夠系統(tǒng)地闡發(fā)“言不盡意”論的邏輯結構,其實如果把古人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論說綜合起來,并加以有條理性的分析,自可充實他們的遺漏之處,圓融“言不盡意”論的邏輯發(fā)展脈絡。此為本文主旨之所在!把圆槐M意”論對“意”的特性的探討,極大地激發(fā)了魏晉文藝家對文藝之“意”的研究興趣,促使他們對文藝與審美本體進行探討。同時,“言不盡意”論提高了他們的思辨水平,為魏晉文藝論探究言外之“意”、文外之“重旨”,論證“意”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哲學基礎。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B235;B8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孫中原;;言意之辯的邏輯哲學意義[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余衛(wèi)國;;《莊子》“言意之辯”的本體論視閾和詮釋學維度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1期
3 楊睿;李志慧;;論莊子言意之辯[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胡建次;;中國古代文論言意之辯的承傳[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和紅軍;論劉勰言意之辯及其對修辭理論的貢獻[J];學術探索;2001年06期
6 賈明;《文心雕龍》中對言意關系的認識──兼論“言不盡意”[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7 賈明;《文心雕龍》中對言意關系的認識——兼論“言不盡意”[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8 龐錚;;言何以盡意[J];考試周刊;2010年03期
9 王國健;言意之辯與劉勰的語言藝術論[J];學術研究;1994年04期
10 盧萌;;“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關系[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陽春;;簡論魏晉“言意之辯”[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2 翁正石;;王弼的言意之辯[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3 陶新民;;魏晉審美觀與李白詩歌[A];李白學刊(第二輯)[C];1989年
4 吳企明;;建立李白學芻議[A];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國李白學會第二屆年會紀事[C];1989年
5 劉曉暉;李先逵;;詩境城市——中國文化引領下的規(guī)劃思想及其實踐[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鄧程;;時代與詩人——“遠方”的詩人邵燕祥[A];邵燕祥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景丹;;談中西文化對話中的民族文化立場[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明友;;“得魚而忘筌,醪盡而糟粕棄之”——再論王陽明的經學觀[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武紀榮;;社會主義領導本質芻議[A];全國領導科學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精選[C];2001年
10 曹萬生;;不是文言白話之爭,而是白話詩性之爭——評胡適與梅光迪、任鴻雋白話詩論辯的實質[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曉菲;[N];撫順日報;2009年
2 周桂鈿;[N];光明日報;2007年
3 劉永強 傅沖;[N];中華讀書報;2010年
4 朱曉慧;[N];文藝報;2006年
5 周惠泉;[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王威威;[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7 海南省安監(jiān)局 韓成光;[N];中國安全生產報;2007年
8 沈崢嶸;[N];新華日報;2007年
9 吉林社會科學院 周惠泉;[N];社會科學報;2006年
10 王顯;[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2 王薇;先秦言意觀的發(fā)展及其對唐前文學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臧要科;三玄與詮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敏;魯迅的語言思想及其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梁杰;言意之辯與文學閱讀[D];青島大學;2011年
2 徐新峰;言不盡意論[D];新疆大學;2004年
3 尹丹丹;從言意之辯看中國傳統(tǒng)詩畫藝術對自身媒介的超越[D];暨南大學;2007年
4 范美霞;論言意之辯對中國繪畫理論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5年
5 黃奕霖;王弼言意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銀芝;對《莊子》言意之辯的理性闡釋[D];西北大學;2006年
7 朱永輝;試論詩與哲學的關系—關于“言意之辨”的深層追問[D];西藏民族學院;2009年
8 龔雅琴;維特根斯坦“不可說”與莊子“言意之辯”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吉鳳;《樂記》美學思想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10 劉進君;《言不盡意的修辭學闡釋》[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魏晉時期“言不盡意”論的邏輯解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650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ljx/13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