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南北兩大文學群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11 22:27
【摘要】:宋初文學上承唐末五代衰颯文風,下啟熙寧至元yP的文學高峰,屬于唐宋之間一個較受冷落的文學史階段,但又是考察研討唐宋文學轉(zhuǎn)變和宋代政治、學術(shù)、文學走向不能繞開的歷史時期。在唐末五代以至宋初的政治文化格局中,這一時期形成了南北兩大文學群體,基本涵蓋了宋初近百年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對宋代政治、學術(shù)、文學的演進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宋代士大夫大多集官僚、學者、文人三種身份于一體,但相對而言,北方士人重道輕文,南方士人尚文重藝,具有不同的人文品格。在北宋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建設(shè)中,南北雙方既有矛盾和沖突,也有協(xié)作和融合,既體現(xiàn)在政事上,也反映到學術(shù)、文學中。北方文學群體有數(shù)支隊伍形成文人圈子,頗具道統(tǒng)、文統(tǒng)意識,南方文學群體也代代相傳,有主盟斯文的意識和人物。本文嘗試揭示宋初南北南大文學群體的形成和文學演進歷程,對當時的文人和文學作出適當?shù)臄⑹龊驮u論。 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總論,論述唐末五代以來的政治文化格局及其影響下宋初南北兩大文學群體的構(gòu)成,在宋初崇文馭武政策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逐漸提高,士風與文風得到改變,北方相繼形成以柳開、穆修、石介為首的文學群體,提倡古道,創(chuàng)作古文,入宋南士相繼形成以徐鉉、楊億、晏殊、歐陽修為首的文學群體,尚文重藝,推進南文北移,促成南北融合。第二章以丁謂為例,分析宋初政治文化格局下南方士人逐漸崛起的歷史演變,非僅為丁謂翻案,更重在探討宋初南北士大夫的不同處境和作為,作同情之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當時政治、文學的發(fā)展。第三章論述南文北移在官方取得巨大成功的西昆體,分析西昆體作家群如何形成、昆體文學如何興起及其與政治之關(guān)聯(lián)、昆體文學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相互關(guān)系。第四章探討宋朝立國后的七、八十年間詞壇蕭條寥落的原因,指出隨著北宋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深入運行,南方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地位逐漸提高,歌妓歌舞佐酒的社會風氣日趨盛行,作為南方人擅長的文學的詞經(jīng)過柳永、張先、晏殊、歐陽修等詞人先后由南入北,從南方送至北方,取得“南詞”北進的重大進展,開創(chuàng)宋詞一代新風。第五章論述了北宋洛陽文人集團在北方民間推進南文北移,促進南北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既有斗爭對抗,也有相互砥礪合作。第六章分析了北方文派險怪文風的極端即太學體的產(chǎn)生歷程,又揭示了作為新一代文壇領(lǐng)袖的歐陽修之文學理念和創(chuàng)作道路,論述了歐陽修排抑太學體的功績和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6.2
本文編號:2789641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6.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希平;劉尊明;;宋初五十年詞壇岑寂探因[J];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06期
2 洪本健;歐陽修入主文壇在慶歷而非嘉yP[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3 陳元鋒;;宋太祖朝翰林學士述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任爽;地域沖突與中國古代文化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J];求是學刊;1993年04期
5 陳元鋒;;北宋文壇對“元和、長慶風格”之接受及其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王水照;;歐陽修散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道路[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1年01期
7 祝尚書;;宋初西湖白蓮社考論[J];文獻;1995年03期
8 沈松勤;;從南北對峙到南北融合——宋初百年文壇演變歷程[J];文學評論;2008年04期
9 張興武;宋初文壇的沖突與對話——南文北進與北道南移[J];文學遺產(chǎn);2004年03期
10 朱剛;;“太學體”及其周邊諸問題[J];文學遺產(chǎn);2007年05期
本文編號:278964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ll/278964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