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知己意識探析
發(fā)布時間:2025-05-01 08:14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有其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隨著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解體,周天子的地位日薄西山,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引起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動,貴族之“士”地位衰敗,同時,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平民之“士”涌現(xiàn)出來,這兩個群體構成了知己意識的主體。先秦時期,“士”獨立人格逐漸覺醒,自我認同能力不斷增強,而激烈動蕩的社會與理想的極大落差使他們產(chǎn)生了憂患意識。儒士特有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積極入世,尋求知己,渴望知遇,這就促使了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的產(chǎn)生。 己知和他知構成了先秦儒家知己意識豐富的理論內涵。己知是其根本和基礎,追求君子人格是先秦儒家己知的理想目標,修己修身是獲得理想人格的途徑。他知是其延伸和重點,其中主知是重中之重。經(jīng)世濟民和報名主的思想使先秦儒家積極奔走,希冀獲得君主的知遇,實現(xiàn)天下為己任的人生理想,且不斷用行動來實踐,即使屢次碰壁,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堅定信念依然執(zhí)著不改。在現(xiàn)實尋求知己受挫后,先秦儒家便把目光投向了“天”,天命觀的轉變和天人合一思想使他們認為天是道德的載體,唯天知己,以求從天那里獲得慰藉。先秦儒家也有豐富完整的朋友觀,以志同道合為基礎,不以地位的高低為選...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節(jié)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
一、禮崩樂壞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動
二、士階層的崛起和演變
第二節(jié)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產(chǎn)生的主觀原因
一、儒家主體意識的覺醒
二、儒家憂患意識的產(chǎn)生
第二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的理論內涵
第一節(jié) 己知——儒家知己意識的根本
一、君子人格——己知的理想目標
二、修己修身——己知的理想途徑
第二節(jié) 他知——儒家知己意識的延伸
一、主知——他知的中心
二、天知——他知的轉移
三、友知——他知的補充
第三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對后世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從"志于道"到"從于王"——知己意識異化為奴化意識
第二節(jié) 難遇知己——殉道、隱退、隱居、紅顏
第三節(jié) 喜逢知己——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及論文
后記
本文編號:4041948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節(jié)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
一、禮崩樂壞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動
二、士階層的崛起和演變
第二節(jié)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產(chǎn)生的主觀原因
一、儒家主體意識的覺醒
二、儒家憂患意識的產(chǎn)生
第二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的理論內涵
第一節(jié) 己知——儒家知己意識的根本
一、君子人格——己知的理想目標
二、修己修身——己知的理想途徑
第二節(jié) 他知——儒家知己意識的延伸
一、主知——他知的中心
二、天知——他知的轉移
三、友知——他知的補充
第三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識對后世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從"志于道"到"從于王"——知己意識異化為奴化意識
第二節(jié) 難遇知己——殉道、隱退、隱居、紅顏
第三節(jié) 喜逢知己——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及論文
后記
本文編號:404194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4041948.html